
祝史和巫觋。古代司祭祀、事鬼神的人。《易·巽》:“用史巫紛若。” 孔穎達 疏:“史,謂祝史;巫,謂巫覡: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漢書·地理志下》:“好祭祀,用史巫。”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史巫大概是執掌當時教育的……當時的教育不消說隻是教人迷信。”
“史巫”是中國古代對特定職業群體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解析:
“史巫”指古代負責祭祀、溝通神靈的專職人員,包含兩類角色:
最早見于《周易·巽卦》:“用史巫紛若”,孔穎達注疏明确将二者職能并列()。《漢書·地理志》也記載部分地區“好祭祀,用史巫”。
部分文獻(如)提到“史巫”被引申為比喻世事無常,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周易》《漢書》或滬江詞典()的文獻引述。
史巫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史”和“巫”兩個字組成。
“史”字由又又長短四畫組成,屬于複雜的字形。在《康熙字典》中,它被歸類為“言字旁”,表示與曆史學或記錄曆史相關的含義。
“巫”字由一撇一捺一彎一橫,共五畫組成,也屬于比較複雜的字形。它在《康熙字典》中被歸類為“巫、隹、女”三部中的“巫部”,表示與巫術或巫女相關的含義。
史巫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古代對于曆史學或巫術的稱呼。在古代社會,史官負責記錄曆史,巫師則擔任了一種祭祀、蔔筮、醫療和通靈的角色。因此,史巫可能指的是具備曆史學和巫術知識的人。
史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稍有不同,分别為「史巫」。繁體字的使用地區主要是港澳台地區,而大陸地區則使用簡體字。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繁簡字體的出現是近代的産物。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所不同。例如,字形“巫”可能采用拆字法來書寫,即用“蔔”、“口”和“巳”三個單獨的字形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史巫的例句:
1. 他是一位史巫,對于曆史研究頗有造詣。
2. 因為家族世代都從事巫術,他被稱為史巫。
3. 史巫的知識使他能夠解讀在古墓中發現的古代文字。
一些與史巫相關的組詞包括:曆史、史學、史官、巫術、巫師。
與史巫近義的詞語可能有:曆史家、古代學者。
與史巫反義的詞語可能有:現代學者、非曆史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