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安徽省 宿縣 西南。相傳 三國 魏 嵇康 居此。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淮水》:“又東逕 嵇山 北, 嵇 氏故居。 嵇康 本姓 奚 , 會稽 人也。先人自 會稽 遷於 譙 之 銍縣 ,故為 嵇氏 ,取‘稽’字以上以為姓,蓋志本也。 嵇 氏譜曰:‘ 譙 有 嵇山 ,家於其側,遂以為氏。’”
(2).山名。在 河南省 修武縣 西北。亦以 嵇康 曾居此而得名。
嵇山是中國曆史上與三國時期名士嵇康相關的兩處山體,具體解釋如下:
安徽宿縣嵇山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西南部(現屬埇橋區),因嵇康祖輩遷居此地而命名。據《水經注》記載,嵇康本姓奚,其家族遷至谯郡銍縣(今宿州附近)後,以“嵇山”為氏改姓。
河南修武縣嵇山
位于河南省修武縣西北部,介于雲台山與白鹿山之間,現稱“百家岩”。此處因嵇康與竹林七賢隱居活動而聞名,山體為暗赭紅色岩壁,周邊有明月泉、竹林等自然景觀。
嵇山因嵇康得名,涉及安徽、河南兩處,兼具姓氏起源與曆史文化意義。若需更詳細資料,可參考《水經注》或雲台山景區相關記載。
《嵇山》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jī shān"。它由嵇(jī)和山(shān)兩個字組成,嵇是姓氏,山指的是大自然中起伏的地貌。
這個詞源于中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嵇康(224年-263年),他的字是阮籍,號是山公。他的作品以山水詩聞名,其中《嵇山詩》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嵇山這個詞就是用來紀念嵇康以及他對山水文學的貢獻。
拆分嵇字的部首是山,山字的部首也是山。嵇字包含了9個筆畫。筆畫是指書寫漢字時所需的一筆一畫的動作。
拆分山字的部首是山,山字包含了3個筆畫。
《嵇山》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仍然是“嵇山”,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嵇山》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原始的意思保持不變。
1. 他的詩歌經常描繪出嵇山的壯麗景色。
2. 這幅畫表現了層層嵇山,形成的景色非常壯觀。
1. 嵇康:指嵇康這位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
2. 阮籍:指嵇康的字,阮籍是嵇康的號。
3. 山水:指山和水,用來形容自然風景。
4. 高山:指海拔較高的山。
近義詞:山峰、山嶺、山脈
反義詞:平原、海洋、沙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