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沙丘的意思、沙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沙丘的解释

[sand dune] 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详细解释

(1).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多呈丘状或垄岗状。常见于沙漠地区及河岸、海滨的沙滩上。《尔雅·释丘》:“邐迤沙丘。”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沿着起伏的沙丘走下去了。”《人民日报》1974.12.4:“海浪似的沙丘从四方八面一直涌到城下,大风一起,飞沙翻墙而过,在城里也堆起了黄沙。”

(2).古地名。在今 河北省 广宗县 西北 大平台 。相传 殷纣 在此广筑苑台,作酒池肉林,淫乐通宵; 战国 赵武灵王 被围,饿死于 沙丘宫 ; 秦始皇 巡视途中病逝于 沙丘 平台 。见《史记·殷本纪》《赵世家》《秦始皇本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沙丘(shā qiū)指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常见于沙漠、海岸或河滩地带。其详细释义及特征如下:


一、基础释义

  1. 字形字义

    “沙”指细碎的石粒,“丘”本义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合称指沙质堆积形成的山丘状地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成的沙堆”。


二、地理特征

  1. 形态与动态性

    沙丘常呈新月形、线形或星形,受风向影响会缓慢移动。迎风坡平缓(坡度约5°–20°),背风坡陡峭(可达30°–34°),形成独特不对称剖面。

  2. 形成条件

    需满足三个要素:沙源供应(如河床沉积物)、持续风力及地表阻碍物(植被或岩石),使沙粒在障碍物后方堆积。


三、科学分类

根据形态与风向关系,主要分为四类:

  1. 新月形沙丘:形如弯月,两翼顺风向延伸;
  2. 纵向沙丘:与主风向平行延伸的垄状沙脊;
  3. 横向沙丘:垂直于风向的波状沙链;
  4. 星状沙丘:多风向作用下形成的金字塔形沙丘。

四、文化关联

在文学作品中,沙丘常象征荒芜、变迁或自然之力。如茅盾《风景谈》中“沙丘的波浪”隐喻时间与自然的流动性。


引用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名词》(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07.
  3. 吴正.《风沙地貌学》. 科学出版社, 1987.
  4. 王涛.《中国沙漠与沙漠化》.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5. 茅盾.《风景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41.

网络扩展解释

沙丘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自然地貌,其解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基本定义

沙丘是风积作用形成的沙粒堆积体,通常呈现丘状或垄岗状,常见于沙漠、海岸、河岸及干旱季节的沙地表面。其高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主要成分为松散沙粒。

二、形成与特征

  1. 形成机制:风力搬运沙粒时,遇到障碍物或风速降低,沙粒沉积逐渐堆积形成沙丘。
  2. 典型形态:包括新月形沙丘、金字塔状沙丘、格状沙丘等,形态受风向和地形影响。
  3. 动态变化:裸露沙丘会随风缓慢移动,可能淹没耕地、道路等;植被覆盖可减弱流动性。

三、分类

按稳定性可分为:

四、历史与文化意义

沙丘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如:

五、实际应用

沙丘研究对防治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植树固沙可改造流动沙丘。


如需进一步了解沙丘形态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地质学文献或沙漠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礼存羊拜上八禽不惩补泻餔糟歠漓财丁采兰赠芍长出气常语谄貌谗訴赤白丸刺桐丛山峻岭宕落鰐海扼腕叹息放牛归马扶光浮气覆视彀张过秤郭洛带行産酣中客火刘家怀课户刻画入微科醮诳诈糲藿躏蹙笼蒙攀害骈句平土嶔崎齐天驲书如狼如虎神骨神龟乐舌桥不下室人刷子松阡素诚讨閲踏碛特许踢躂统共投金兔册万事无像下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