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飄泊者的意思、少年飄泊者的詳細解釋
少年飄泊者的解釋
中篇小說。蔣光慈作。1926年發表。汪中出身佃農,父母被地主害死後,他隻身飄流在外,後當了紗廠工人,并參加工會工作。1923年二七大罷工失敗,他被捕入獄。出獄後投考了黃埔軍校,後在惠州一戰中犧牲。
詞語分解
- 少年的解釋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少年兒童讀物詳細解釋不幾年。《後漢書·西南夷傳·滇》:“初到郡,米斛萬錢,漸以仁恩,少年間,米至數十雲。” 李賢 注:“少年,未多年也。”.古稱青年男子
專業解析
"少年飄泊者"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和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組,其含義可以從詞素解析和文學語境兩個層面來理解:
-
詞素解析:
- 少年 (shào nián): 指人從童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年齡大緻在十歲到十五六歲之間。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少年”被定義為“人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充滿活力、可塑性強,但也可能伴隨迷茫與探索。
- 飄泊 (piāo bó): 也常寫作“漂泊”。其核心含義是隨波浮動或停泊,比喻職業、生活不固定,東奔西走。《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漂泊”的解釋為“隨波浮動或停泊”以及“比喻職業生活不固定,東奔西走”。它蘊含着居無定所、流浪、不穩定、經曆坎坷的意象。
-
合成詞義與文學語境:
- 将“少年”與“飄泊者”組合,“少年飄泊者”直譯即為“處于青少年時期、過着漂泊不定生活的人”。
- 這個詞組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具有特定的指代性和象征意義,主要源于蔣光慈(1901-1931)于1926年創作并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少年飄泊者》(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
- 在這部小說的語境下,“少年飄泊者”特指主人公汪中。他是一個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農村少年,被迫離開家鄉,在社會底層流浪求生,做過學徒、店員、茶房,飽嘗人間辛酸,最終在時代洪流中覺醒并走向革命道路。
- 因此,“少年飄泊者”超越了字面意思,成為一個文學典型形象的代名詞,象征着:
- 特定時代背景下(如五四運動後、大革命前夕)中國底層青少年的悲慘命運與生存困境。
- 個體在動蕩社會中失去根基、被迫流浪、尋求出路的狀态。
- 從迷茫、掙紮到最終覺醒、反抗的成長曆程。
“少年飄泊者”的字面意思指在青少年時期就過着流浪、不穩定生活的人。然而,其更深刻、更廣為人知的含義源于蔣光慈的小說,它已成為一個特定的文學形象符號,代表了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飽受壓迫、曆經磨難,最終在時代浪潮中尋找光明與出路的底層青少年。這個詞組承載着濃厚的曆史感和文學象征意義。
來源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釋義參考)
- 蔣光慈. (1926). 少年飄泊者. 上海:亞東圖書館. (作品出處)
- 文學辭典類條目(如《中國現代文學辭典》等)對“少年飄泊者”(汪中形象)的解析. (文學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少年飄泊者”一詞有兩種不同層面的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作為文學作品的名稱
指蔣光慈創作的中篇小說《少年飄泊者》,發表于1926年。小說主角汪中出身佃農,父母被地主迫害緻死後開始漂泊,經曆紗廠工人、工會工作、二七大罷工入獄等事件,最終在惠州戰役中犧牲。該作品通過個人命運反映社會動蕩。
二、作為形象化表達
形容年輕人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狀态。其中“少年”強調年齡特征(缺乏家庭或職業束縛),“飄泊者”則突出無歸屬感的生活狀态。常用于描述因社會壓力、個人選擇等原因處于流動中的青年群體。
關聯示例
在小說《少年飄泊者》中,曾用“鬼哭神號”描寫暴雨場景,側面烘托人物命運的悲怆感。
别人正在浏覽...
百弊叢生擺阖毖勞鼻塌嘴歪薄霧不餍唇舌撮壤倒用司農印方質匪民妃妾耕耰光電扢撻荷負患惡郇瑕扈簿豗突呼息煎憹瞯然決不待時可恥蘭玉練功十八法笠毂龍爪槐履險蹈危賣摺悶棍面計炮火連天剽裂批亢擣虛強立企崇起館輕活戚速秋女秋社仁策觞斝上足善吏設鬼慎簡舌苔收缭水腫殊鄉逃逸田生亡猿災木縣藜小歌枭猾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