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成公六年》:“ 晉 人謀去 故絳 ,諸大夫皆曰:‘必居 郇 、 瑕氏 之地。’” 楊伯峻 注:“ 郇 在 解池 西北, 瑕 在 解池 南。面積甚大,不可能全部劃為 晉國 都城,此雲‘居 郇 、 瑕 之地’,蓋擇其一部也。”後世并稱,泛指 山西 臨猗 一帶 晉國 故地。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聿臨 猗氏 ,接被 郇 瑕 。” 唐 杜甫 《哭韋大夫之晉》詩:“悽愴 郇 瑕 邑,差池弱冠年。” 唐 杜甫 《奉酬寇十侍禦錫見寄四韻複寄寇》:“往别 郇 瑕 地,于今四十年。”
郇瑕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郇”與“瑕”兩個古地名組成,常見于古代典籍。以下從詞義、語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展開解釋:
1. 詞義與語源
“郇”為周代諸侯國名,姬姓,故址在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詩經·曹風·下泉》有“四國有王,郇伯勞之”的記載,漢代鄭玄注:“郇伯,郇侯,文王之子,為州伯,治諸侯有功。”
“瑕”指春秋時期晉國城邑,位于今山西省臨猗縣境内。《左傳·成公六年》記載晉景公欲遷都于“郇、瑕氏之地”,因當地“土薄水淺”而作罷,杜預注:“郇、瑕,古國名。”
兩字連用特指晉南地區,後引申為水土貧瘠之地的代稱。
2. 文化内涵
郇瑕在曆史文獻中承載着地理特征與政治決策的關聯性。如《左傳》所述,晉國大夫韓獻子以“郇瑕氏之地卑濕”谏阻遷都,此後“郇瑕”成為古人考量都城選址時權衡利弊的典型案例。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評曰:“郇瑕之議,實關國祚。”
3. 語言演變
現代漢語中“郇瑕”作為獨立詞彙已罕用,但在研究先秦曆史地理、古代政治制度時仍具學術價值。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專門辨析:“郇、瑕本二地,後人連稱,猶‘鄒魯’‘荊楚’之例。”
參考資料
“郇瑕”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郇”和“瑕”原為春秋時期晉國的兩個地名,分别位于今山西臨猗一帶的“解池”西北和南部。《左傳·成公六年》記載晉國遷都争議時提到“郇、瑕氏之地”,後世将兩地合稱,代指晉國故地。
2. 曆史文獻引用
如晉代陸雲在《晉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中寫道“接被郇瑕”,唐代杜甫的詩作中也有相關引用,均指代山西臨猗周邊區域。
3. 讀音與擴展說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地理或文化象征意義。
安常履順暴新鮮徧知畀矜不敢掠美策籌蟾輝襯甲赤龍子抽黃對白穿方蔥綠村谷醋意誕靈大篇堕羅鉢底恩星府記搞衛生更頭公布故甚其詞海角天隅蒿子話題狐威家監即今雞毛撣子精神恍忽勁秋久袴亢池靈瑣鸾伏旅師毛蟲祖砰韸樵仆洽意窮途潦倒群威群膽羣屋三分鼎足散學傷魂蛇瘡鸤鸠收生樹表蘇武傳擡揲托配塗脂抹粉文君垆烏玉玦閑朝相間蠵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