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少年飘泊者的意思、少年飘泊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少年飘泊者的解释

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6年发表。汪中出身佃农,父母被地主害死后,他只身飘流在外,后当了纱厂工人,并参加工会工作。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他被捕入狱。出狱后投考了黄埔军校,后在惠州一战中牺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少年飘泊者"是一个具有文学色彩和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组,其含义可以从词素解析和文学语境两个层面来理解:

  1. 词素解析:

    • 少年 (shào nián): 指人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年龄大致在十岁到十五六岁之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少年”被定义为“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可塑性强,但也可能伴随迷茫与探索。
    • 飘泊 (piāo bó): 也常写作“漂泊”。其核心含义是随波浮动或停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漂泊”的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以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它蕴含着居无定所、流浪、不稳定、经历坎坷的意象。
  2. 合成词义与文学语境:

    • 将“少年”与“飘泊者”组合,“少年飘泊者”直译即为“处于青少年时期、过着漂泊不定生活的人”。
    • 这个词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特定的指代性和象征意义,主要源于蒋光慈(1901-1931)于1926年创作并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 在这部小说的语境下,“少年飘泊者”特指主人公汪中。他是一个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农村少年,被迫离开家乡,在社会底层流浪求生,做过学徒、店员、茶房,饱尝人间辛酸,最终在时代洪流中觉醒并走向革命道路。
    • 因此,“少年飘泊者”超越了字面意思,成为一个文学典型形象的代名词,象征着:
      • 特定时代背景下(如五四运动后、大革命前夕)中国底层青少年的悲惨命运与生存困境。
      • 个体在动荡社会中失去根基、被迫流浪、寻求出路的状态。
      • 从迷茫、挣扎到最终觉醒、反抗的成长历程。

“少年飘泊者”的字面意思指在青少年时期就过着流浪、不稳定生活的人。然而,其更深刻、更广为人知的含义源于蒋光慈的小说,它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形象符号,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饱受压迫、历经磨难,最终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光明与出路的底层青少年。这个词组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学象征意义。

来源参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释义参考)
  2. 蒋光慈. (1926). 少年飘泊者. 上海:亚东图书馆. (作品出处)
  3. 文学辞典类条目(如《中国现代文学辞典》等)对“少年飘泊者”(汪中形象)的解析. (文学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少年飘泊者”一词有两种不同层面的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作为文学作品的名称
指蒋光慈创作的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发表于1926年。小说主角汪中出身佃农,父母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开始漂泊,经历纱厂工人、工会工作、二七大罢工入狱等事件,最终在惠州战役中牺牲。该作品通过个人命运反映社会动荡。

二、作为形象化表达
形容年轻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其中“少年”强调年龄特征(缺乏家庭或职业束缚),“飘泊者”则突出无归属感的生活状态。常用于描述因社会压力、个人选择等原因处于流动中的青年群体。

关联示例
在小说《少年飘泊者》中,曾用“鬼哭神号”描写暴雨场景,侧面烘托人物命运的悲怆感。

别人正在浏览...

懊恨百执事绑扎避缩长年累月蟾兔迟晦存疑促速淡宕攧背顶点恶类纺塼发起人佛现鸟釜鱼跟趟儿宫保寒疾贺楼滑头僭盛绞手静堂纠缠不清据常俊弟铠装良酝林宗巾栎散飗飗忙三迭四麪团名节摸黑批箠铺公千里莼旗兵七觉清寥然虽乳齿三点声势烜赫诗客视同拱璧筮营驶雨庶女告天亭塞停轺颓阘嵬峩蓊渤无楫响拓小学而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