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決不待時的意思、決不待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決不待時的解釋

謂對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後而立即執行。封建時代處決死囚多在秋後,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處決,故謂。《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準律:殺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斬加等,決不待時。”《明史·刑法志一》:“強盜肆行劫殺,按贜拟辟,決不待時。”《清史稿·刑法志二》:“斬、絞,同是死刑。然自 漢 以來,有秋後決囚之制。《唐律》除犯惡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殺主者,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 明 弘治 十年奏定真犯死罪決不待時者,淩遲十二條,斬三十七條,絞十二條;真犯死罪秋後處決者,斬一百條,絞八十六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決不待時”是一個古代法律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指對已判死刑的重刑犯不等待秋後處決,而是立即執行。古代執行死刑多在秋後(遵循“秋後問斬”的傳統),但案情重大者可突破這一慣例。

讀音與注音


出處與用法

  1. 法律依據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律法中針對惡性犯罪的特殊規定。例如:

    • 《醒世恒言》提到:“殺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斬加等,決不待時”,表明殺害無辜多人屬于重大罪行。
    • 《明史·刑法志》記載:“強盜肆行劫殺,按贓拟辟,決不待時”,指強盜殺人劫財可立即處決。
  2. 曆史背景
    傳統死刑制度受“天人感應”思想影響,一般秋後行刑以順應天時。但“決不待時”作為例外,體現了法律對極端犯罪的嚴懲态度。


示例擴展


“決不待時”反映了古代司法體系中“刑罰輕重與罪行嚴重性相匹配”的原則,既是對惡性犯罪的震懾,也凸顯了法律在特殊情況下的靈活性。如需更多案例,可參考《醒世恒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決不待時

《決不待時》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立即行動,決不拖延。它表示不等待時間的流逝,積極主動地去做事情。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決不待時》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決、不和待。其中,決的部首是冖,筆畫順序是一→一→五;不的部首是一,筆畫順序是一→丨;待的部首是人,筆畫順序是一→一→一→一。

來源

《決不待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能以一當十則待十決,能以五當十則待五決,能任敵而不出則待勢決。”意思是具備足夠能力時要迅速決斷,利用自身優勢迅速解決問題。

繁體

《決不待時》的繁體寫法為「決不待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決不待時》的古時寫法為「決不郎時」。

例句

1. 我們要學會決不待時,立即行動才能抓住機會。

2. 領導明确交代的事情,我們必須決不待時地去完成。

組詞

決心、決策、決定、決非、不待、待時。

近義詞

不拖延、即刻行動、立刻執行。

反義詞

拖延、遲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