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死的意思、善死的詳細解釋
善死的解釋
(1).謂民樂于犧牲。《穀梁傳·莊公八年》:“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範甯 注:“民盡其命,無奔背散亡者。”
(2).猶言好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生》:“每思自盡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
詞語分解
- 善的解釋 善 à 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舉。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親善。和善。 熟悉:面善。 辦好,弄好:善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專業解析
善死是古漢語複合詞,需拆解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綜合理解:
一、單字釋義
- 善(shàn):
- 本義為吉祥、美好。《說文解字》釋:“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 引申為“妥善”“合乎正道”,如《論語·為政》:“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死(sǐ):
- 指生命終結。《說文解字》:“死,澌也,人所離也。”
- 在倫理語境中強調“為某事終結生命”,如《禮記·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
二、合成詞義
“善死”指合乎道義的死亡方式,強調死得其所:
- 《漢語大詞典》 釋義:“謂盡天年而壽終。與‘兇死’相對。”
- 《古代漢語詞典》 引《荀子·大略》:“君子……善死曰終,小人曰死。”指君子以自然壽終為“善死”,區别于非正常死亡。
- 儒家倫理中,為節義、忠孝而死亦可稱“善死”,如《禮記·檀弓下》:“君子謂之善終。”
三、文化内涵
“善死”承載傳統生死觀:
- 自然終老:《莊子·大宗師》言“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以順應天道為善。
- 舍生取義:孟子“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賦予為道義而死以崇高性。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
-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中華書局,2012年。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孟子》原文庫:https://ctext.org/mengzi
網絡擴展解釋
“善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1.民衆自願犧牲
這一釋義源自《穀梁傳·莊公八年》的記載:“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範甯在注解中提到“民盡其命,無奔背散亡者”,指民衆甘願為國家或集體犧牲,沒有逃亡或背叛的現象。該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犧牲精神與集體利益的關聯。
2.“好死”或自然的死亡方式
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三生》中寫道:“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此處“善死”指符合傳統倫理的死亡方式,如壽終正寝,而非自殺、被害等非正常死亡。這一含義更偏向個人層面的生命終結方式,帶有道德評價色彩。
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現代漢語中“善死”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多保留在古籍和文學作品中。
- 結構分析:該詞由“善”(善良、完善)與“死”組合,通過修飾關系強調死亡的性質或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穀梁傳》及《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闆閣徧告常見禅刹槎子稱家之有無承總楚些淙淙活活镫王點觸鬥折蛇行噶隆臯落夠勁桧煙棍成涵涵黑老包還珠合浦化學鍵虎溪椒泥極觀急救車鹡鸰揪扯決驟居賄居所寬洪大度連錘劣弟流水無情灤陽露滴羅儒髦髧袂雲汗雨廟勝之策女兒牆壁勤德啓蟄栖峙入鄉隨俗嗓癀三十六物式度水力水銀素秋泰山梁木陶陶遂遂體定鐵骨團剝鄉郡閑肆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