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死的意思、善死的详细解释
善死的解释
(1).谓民乐于牺牲。《穀梁传·庄公八年》:“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范宁 注:“民尽其命,无奔背散亡者。”
(2).犹言好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生》:“每思自尽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
词语分解
-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亲善。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
专业解析
善死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解单字本义与合成词义综合理解:
一、单字释义
- 善(shàn):
- 本义为吉祥、美好。《说文解字》释:“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 引申为“妥善”“合乎正道”,如《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死(sǐ):
- 指生命终结。《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
- 在伦理语境中强调“为某事终结生命”,如《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二、合成词义
“善死”指合乎道义的死亡方式,强调死得其所:
- 《汉语大词典》 释义:“谓尽天年而寿终。与‘凶死’相对。”
- 《古代汉语词典》 引《荀子·大略》:“君子……善死曰终,小人曰死。”指君子以自然寿终为“善死”,区别于非正常死亡。
- 儒家伦理中,为节义、忠孝而死亦可称“善死”,如《礼记·檀弓下》:“君子谓之善终。”
三、文化内涵
“善死”承载传统生死观:
- 自然终老:《庄子·大宗师》言“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以顺应天道为善。
- 舍生取义:孟子“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赋予为道义而死以崇高性。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2012年。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孟子》原文库:https://ctext.org/mengzi
网络扩展解释
“善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1.民众自愿牺牲
这一释义源自《穀梁传·庄公八年》的记载:“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范宁在注解中提到“民尽其命,无奔背散亡者”,指民众甘愿为国家或集体牺牲,没有逃亡或背叛的现象。该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强调牺牲精神与集体利益的关联。
2.“好死”或自然的死亡方式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三生》中写道:“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此处“善死”指符合传统伦理的死亡方式,如寿终正寝,而非自杀、被害等非正常死亡。这一含义更偏向个人层面的生命终结方式,带有道德评价色彩。
补充说明
- 词义演变:现代汉语中“善死”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多保留在古籍和文学作品中。
- 结构分析:该词由“善”(善良、完善)与“死”组合,通过修饰关系强调死亡的性质或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穀梁传》及《聊斋志异》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方呼应罢倦徧祭彬郁布冒不沾禅子超趠踳讹淳实代售导航卫星电业局斗储端点饵钓访览发意关情蜚云分烟杠杆原理勾征过虑佳能狡狠嘄噭截蒲急公好施近邻津泽开塞筐贡愧负勒停两石弓料猜灵飙临机立断罗罟木野狐内科学千载一遇倾家败産全科三无坐处生机申擢熟艾衰俗述荡硕学通儒嗣体昙花铁脚诡寄逶迆微兆文楼汙莱夏雩膝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