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鹡鸰的意思、鹡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鹡鸰的解釋

[wagtail] 鹡鴒科的鳥之任一種,與鹨有親緣關系,體型纖細,尾特别長,習慣性地上下抖動

詳細解釋

(1).鳥類的一屬。最常見的一種,身體小,頭頂黑色,前額純白色,嘴細長,尾和翅膀都很長,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蟲和小魚等,屬受保護鳥類。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鵾鵬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水浒傳》第一二○回:“雙雙鴻雁,哀鳴在沙渚磯頭,對對鶺鴒,倦宿在敗荷汀畔。”

(2).《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後以“鶺鴒”比喻兄弟。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豈無鶺鴒,固慎名器。” 唐 韓愈 《答張徹》詩:“冏冏抱明璉,飛飛聯鶺鴒。” 宋 葉適 《送鞏仲同》詩:“天催鶺鴒玉樓去,漱流不并龍洲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阿稚》:“不為雁序而作鶺鴒,明知弟幼弱,不加防護,任其獨行,不飽豺虎,必遭颠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鹡鸰(jí lí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鳥類名稱,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鹡鸰指雀形目鹡鸰科(Motacillidae)的小型鳴禽,特征為體形纖長、尾羽常上下擺動,多栖息于水邊或開闊地帶。其名稱源于古漢語拟聲詞“脊令”,模拟其鳴叫聲(《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二、文化象征

  1. 兄弟情誼的象征

    典出《詩經》“脊令在原”,以鹡鸰離群喻兄弟離散,後引申為手足互助的意象。如唐代孟浩然詩:“鴻雁□來去,鹡鸰相共飛”。

  2. 傳統詩詞意象

    因其習性群居、鳴聲清亮,成為文人寄托羁旅之思的意象。宋代陸遊《秋興》有“鹡鸰翅垂雨,蟋蟀語含秋”之句。

三、科學分類特征

現代動物學定義鹡鸰科鳥類具以下特征: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說文解字》注:“鶺鴒,急令也”,強調其鳴聲急促(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本草綱目》載:“鹡鸰身黑翅白……其鳴自呼”,描述其外形與鳴叫特性(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引用文獻來源

  1. 《詩經譯注》(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
  2. 《陸遊全集校注》(錢仲聯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3. 《中國鳥類志》(鄭光美主編,科學出版社)
  4.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本草綱目(新校注本)》(劉衡如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

(注:因文獻來源為紙質出版物,未提供網絡鍊接,讀者可依據書目信息查閱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鹡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動物學含義

鹡鸰是一種雀形目鹡鸰科鳥類,體長約170-180毫米,外形特征包括純色背羽、圓尾狀長尾(中央尾羽較長),體色多為黑白或黑、黃、灰等組合。它們栖息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區、河谷等環境,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二、文化象征意義

  1. 兄弟情誼
    古代《詩經·小雅·常棣》中“脊令(鹡鸰)在原,兄弟急難”以鹡鸰鳥“飛則鳴,行則搖”的習性,比喻兄弟在困境中互相救助的情義。後世常用“鹡鸰”指代手足之情。

  2. 文學隱喻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虛構的“鹡鸰香念珠”暗含諷刺。因“鹡鸰”象征兄弟,而故事中北靜王将此物贈予賈寶玉,影射了皇室與賈府表面親近、實則猜忌的關系。

三、語言演變

“鹡鸰”亦作“脊令”,其名稱源于古漢語對鳥類叫聲的拟聲詞。隨着文化發展,逐漸從單純指代鳥類演變為承載倫理隱喻的文化符號。

總結來看,“鹡鸰”既指代具體的鳥類物種,又在傳統文化中成為兄弟友愛的象征符號,并被文學家用于創作隱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果迸散逼汗草撥不斷巢由成堆垂象杵杖差序催生蕩幡到職東手接來西手去頓河二會子方叔番蒜風狂風尚高躅廣播段閨帷绲淆荒銀歡聚花裝隊夾當,夾當兒界破窭蹙玃猨開國元勳哭窮朗詠雷陳爐峤緑施每晚沒興夢鄉排娖配料平地登雲破鼎撲撻牽牽扯扯欺公罔法欽賜窮本極源塞塗善宦詩臞噬吞手背守境輸運桃根天路先老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