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季。古代五行之說,秋屬金,其色白,故稱素秋。 漢 劉桢 《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於水遊。”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六:“ 瞿唐峽 口 曲江 頭,萬裡風煙接素秋。” 宋 歐陽修 《清商怨》詞:“關河愁思望處滿。漸素秋向晚。”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十二:“三年客裡逢朱夏,一月天邊盼素秋。” 朱6*德 《感事八首用杜甫<秋興>詩韻·戰局時局》:“ 興安嶺 下 楚江 頭,萬裡烽煙接素秋。”參見“ 素商 ”。
(2).比喻衰老、遲暮。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無老成,厠彼日新。”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潘嶽<悼亡>》:“青春速天機,素秋馳白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素秋漢語 快速查詢。
“素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代秋季
根據古代五行學說,秋季屬金,對應白色,故稱“素秋”。例如杜甫詩句“萬裡風煙接素秋”(《秋興》),歐陽修詞中“漸素秋向晚”(《清商怨》),均以“素秋”描繪秋季景象。
比喻衰老或遲暮
該意象源自晉代潘尼的詩句“予涉素秋,子登青春”,以秋季的蕭瑟暗喻人生暮年。
清代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素秋》亦取此詞為名,但此處的“素秋”可能與小說主題相關,需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素秋”既是對秋季的詩意表達,也承載着光陰易逝的哲學思考,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如需了解更豐富的詩詞用例,可參考杜甫、歐陽修等詩人的相關作品。
素秋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清白的秋天,也可以理解為純淨的秋季。
素秋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白)和“禾”(禾谷)。根據字符的構造,素秋一共有11筆。
素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綿》中,具體的内容是:“素衣純裳,黻绂是喪。綿予于喪,終然獲丁。” 這裡的“素秋”是指人們在喪葬儀式上穿着素色的衣裳,在深秋時節舉行葬禮的一種習俗。
在繁體字中,素秋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素秋」。
據考古學家研究,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而關于素秋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以根據文獻記載推測為「素秋」或者「素臧」等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素秋的例句:
與素秋相關的組詞有:
素秋的近義詞是“淡秋”,意思是指秋天的色彩淡雅純淨。反義詞可以是“濃秋”,表示秋天的色彩濃豔鮮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