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衆的表率。《禮記·缁衣》:“故上之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宋 蘇轼 《賜呂公著辭恩命上第二表不允斷來章批答口宣》:“卿以全德,式符具瞻,宜與師臣,共為民表。”
“民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民衆的表率”,通常指在道德、行為或社會地位上為大衆樹立榜樣的人物或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禮記·缁衣》
“故上之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意為:上位者的喜好與厭惡需謹慎,因為他們是民衆的表率。
蘇轼《賜呂公著辭恩命上第二表不允斷來章批答口宣》
“卿以全德,式符具瞻,宜與師臣,共為民表。”
此處贊揚呂公著品德高尚,堪為民衆表率。
元代鄭元祐《題張氏世壽堂》提到:
“孝友已堪民表率,清廉更作吏堤防。”
此處以“民表率”贊揚張氏的孝友與清廉。
“民表”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引領者的重視,常見于儒家經典與曆史文獻。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用例,可參考《禮記》或蘇轼相關作品。
《民表》是一個漢語詞彙,該詞的字面意思是“民衆的清單”或“民衆的記錄”。它由兩個字組成:民和表。
詞語《民表》的拆分部首為“」”,分别來自于字“民”的右側和字“表”的上部。這兩個字共有11畫。
《民表》一詞的來源尚不清楚,它可能是古代官府用于記錄民衆信息或統計人口的文書。在古代社會,政府經常會進行人口普查以及收集和記錄有關民衆的各種信息。
《民表》的繁體寫法為「民錶」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的《民表》可能會以更加簡單和古樸的字形來書寫,具體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資料。
1. 政府每十年進行一次《民表》,以了解人口變動情況。
2. 他的家族一直記錄着一本有關祖先的《民表》。
組詞:民衆、統計、記錄、清單
類似的詞語包括人口普查、人口統計、人口調查等。
與《民表》相對的詞語可能包括保密、秘密等,因為《民表》意味着公開的、記錄着民衆信息的清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