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葷腥。亦指魚肉類食物。 唐 高適 《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苟山人》詩:“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猶未知膻腥。” 唐 李紳 《過荊門》詩:“陰森鬼廟當郵亭,雞豚日宰聞膻腥。”
(2).舊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風習或其所建立的政權等的蔑稱。 明 梁伯龍 《拟出塞》曲:“音書難倩。況萬裡膻腥,更誰訪紅顔薄命?”
“膻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ān xī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動物肉類的異味
引申為葷腥食物
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該詞在古詩文中頻繁出現,既反映古代飲食文化,也體現中原與遊牧民族的文化差異。例如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漫之膻腥”,借氣味表達對世俗的疏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古籍例句。
膻腥是一個用來形容氣味的詞彙,常用來描述一些具有動物性或肉類特有的氣味。這種氣味通常是一些動物身上油膩、腐敗或散發的味道。
它的部首拆分可以分為“⺼”和“月”,“⺼”表示肉類、動物性,“月”則用來表示部位。所以可以說,膻腥指的是由肉類或動物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味。
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而且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膻腥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在今天,我們習慣于采用簡化字寫作“膻腥”,但在古代寫法中,“膻”通常被寫作“羶”,而“腥”則通常被寫作“鮆”。
例如,我們可以看到《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其中将“膻”解釋為“羊肉腥臊味”;而“鮆”這個字則解釋為“魚腥臊味”。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詞彙來組成一些詞語。例如,“膻腥味”指的就是散發着肉類或動物性氣味的味道;“膻腥之味”則可以用來表示某物使人感到不愉快或刺激的氣味。
膻腥的近義詞包括“臊氣”、“臭氣”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散發不受歡迎或刺激的氣味。然而,膻腥與它的反義詞有所不同。反義詞可以是一些香氣或芬芳的詞彙,如“芳香”、“馥郁”等,它們用來描述一種令人愉悅的氣味。
總而言之,膻腥是一個用來描述具有動物性或肉類特有的氣味的詞彙。它的部首拆分為“⺼”和“月”,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它的古代寫法是“羶”和“鮆”。這個詞彙還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如“膻腥味”和“膻腥之味”。它的近義詞包括“臊氣”、“臭氣”,而反義詞則是一些香氣或芬芳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