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紅色軍服的騎士。泛稱貴官的隨從衛隊。 漢 執金吾下有缇騎二百人。《後漢書·百官志四》:“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騎二百人。” 王先謙 集解引 李祖楙 曰:“《説文》:‘緹,帛丹黃色。’蓋執金吾騎以此帛為服,故名。” 唐 劉禹錫 《送李尚書鎮滑州》詩:“ 黃河 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
(2).為逮治犯人的禁衛吏役的通稱。如 明 代錦衣衛校尉, 清 代步軍衙門番役等。 明 張溥 《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 三山街 ,緹騎狠,驟飛來,似鷹隼。”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例如題為《流離》的一九二七年日記選……樸實無華地記錄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缇騎的追逐,星夜的逃亡。”
“缇騎”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主要分兩類解釋:
基本定義
缇騎最初指漢代執金吾(官職名)下屬的騎兵衛隊,因身着缇衣(丹黃色帛制軍服)得名。其職責包括:
地位特征
缇騎地位高于普通士兵,服飾統一為缇衣,頭戴武冠,手持“金吾”(銅制儀仗棒),總人數約二百人。
職能轉變
東漢後缇騎一度消失,南朝陳朝曾短暫恢複。至明清時期,演變為逮捕犯人的吏役通稱:
文學形象
在《五人墓碑記》《桃花扇》等作品中,缇騎常以“持械捕人”的強勢形象出現,反映其作為皇權爪牙的特質。
“缇騎”一詞從漢代儀仗衛隊到明清特務機構的演變,反映了古代禁衛職能與皇權強化的曆史關聯。
缇騎(tí qí)是一個表示騎兵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缇和騎。
缇的部首是纟(sī,纟為“絲”的上部分旁),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騎的部首是馬(mǎ),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缇騎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中:“如彼哉士,何以缇騎?”這句話意思是:“這些士兵,為什麼騎在高頭蓋額的馬上?”可以看出,當時缇騎指的是乘坐高頭蓋額馬上的士兵。
缇騎的繁體字是緹騎,其中的緹和騎分别對應缇和騎。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缇的寫法稍有不同。它通常是寫作緹,雖然形狀上略有差異,但意義是相同的。
1. 他被任命為缇騎隊的隊長。
2. 缇騎在戰場上展示出了他們的勇猛和技藝。
3.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普通缇騎實現自己英雄夢想的故事。
缇騎隊、缇騎隊長、缇騎戰士、騎兵缇、缇騎精神
騎兵、騎士、馬隊
步兵、步卒、步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