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缇騎的意思、缇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缇騎的解釋

(1).穿紅色軍服的騎士。泛稱貴官的隨從衛隊。 漢 執金吾下有缇騎二百人。《後漢書·百官志四》:“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騎二百人。” 王先謙 集解引 李祖楙 曰:“《説文》:‘緹,帛丹黃色。’蓋執金吾騎以此帛為服,故名。” 唐 劉禹錫 《送李尚書鎮滑州》詩:“ 黃河 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

(2).為逮治犯人的禁衛吏役的通稱。如 明 代錦衣衛校尉, 清 代步軍衙門番役等。 明 張溥 《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 三山街 ,緹騎狠,驟飛來,似鷹隼。”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例如題為《流離》的一九二七年日記選……樸實無華地記錄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缇騎的追逐,星夜的逃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缇騎(tí q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主要與古代帝王侍衛或特殊執法機構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史料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本義

    “缇”指橘紅色或丹黃色;“騎”指騎馬者或騎兵。合稱原指身着橘紅色軍服的宮廷騎兵侍衛,是漢代皇帝出行時的儀仗與護衛隊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2. 職能演變

    漢代“缇騎”隸屬執金吾(掌管京師治安的官職),負責帝王車駕護衛及京城巡查。至明代,該詞特指錦衣衛中負責緝捕、刑獄的校尉,成為特務機構的代稱。

    來源:《辭源》(第三版)


二、曆史背景與詞義延伸

  1. 漢代起源

    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執金吾下屬“缇騎二百人”,衣橘紅制服,持戟佩刀,象征皇家威儀。此時詞義中性,無貶義色彩。

    來源:《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

  2. 明代異化

    明代錦衣衛下設“缇騎”,專司偵緝、逮捕、刑訊官員與民衆。因常濫用職權、制造冤獄,導緻“缇騎”一詞逐漸帶有鎮壓、恐怖統治的負面含義。

    來源:《明史·職官志》


三、文化意象與文學引用

  1. 文學象征

    在古典詩文中,“缇騎”常借指橫行霸道的爪牙。如張溥《五人墓碑記》痛斥:“缇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反映民衆對明代特務政治的憎惡。

    來源:《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視覺特征

    明代缇騎着“飛魚服”(繡有四爪飛魚紋的官服),佩繡春刀,其鮮明裝束成為後世影視、文學中錦衣衛的典型符號。

    來源:《中國服飾史》(黃能馥著)


四、現代用法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缇騎”已無實際指代功能,僅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修辭。需注意其詞義的時代差異:漢代側重儀仗職能,明代則強調特務屬性,不可混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缇騎”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主要分兩類解釋:

一、漢代起源:儀仗與治安

  1. 基本定義
    缇騎最初指漢代執金吾(官職名)下屬的騎兵衛隊,因身着缇衣(丹黃色帛制軍服)得名。其職責包括:

    • 維護京師治安:巡邏京城,督捕盜賊,處理突發事件(如火災);
    • 皇帝儀仗:天子出行時負責導從護衛,彰顯威儀。
  2. 地位特征
    缇騎地位高于普通士兵,服飾統一為缇衣,頭戴武冠,手持“金吾”(銅制儀仗棒),總人數約二百人。

二、後世演變:特務與捕吏

  1. 職能轉變
    東漢後缇騎一度消失,南朝陳朝曾短暫恢複。至明清時期,演變為逮捕犯人的吏役通稱:

    • 明代錦衣衛:缇騎指錦衣衛校尉,直接聽命皇帝,可繞過司法機構逮捕、審訊官員或平民;
    • 清代步軍衙門:類似職能由番役承擔,仍沿用“缇騎”代稱。
  2. 文學形象
    在《五人墓碑記》《桃花扇》等作品中,缇騎常以“持械捕人”的強勢形象出現,反映其作為皇權爪牙的特質。

三、補充說明

“缇騎”一詞從漢代儀仗衛隊到明清特務機構的演變,反映了古代禁衛職能與皇權強化的曆史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崩落兵號冊授産的呈送寵馭箠打賜帛大廈诋疵遁害煩溷覆問更深人靜歸盡賀蘭山脈很剛黃紬迦羅婆劫金魚蟲積石老頭煉力列稱令美落空慮佚迷宮皿卷磨兜堅納麓能仁盤珊篷腳破土洽和起發傾家請爵犬牙交錯人事不省三寶殿三天時措時複間什刹海樹結死馬當活馬醫酸涕甜面包襪系猥懑溫度五方下軍向火見世小年輕遐外下學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