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阿谀奉承的人。《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邢昺 疏:“善柔,謂面柔,和顔悅色以誘人者也。”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屏去聲色,放遠善柔,親近賢達,遠覽古今,凡此者勤之實也。”
(2).指阿谀奉承。 明 李贽 《答李如真》:“便佞者,善柔者,皆我之損,不敢親也。”
(3).猶軟弱。《後漢書·梁商梁冀傳贊》:“ 商 恨善柔, 冀 遂貪亂。” 李賢 注:“善柔,失刑獄之道也。”
“善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善柔”在古籍中多含貶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讨其哲學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語》《後漢書》等原典。
善柔,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人性善良、溫柔的品質或态度。這個詞語所代表的含義豐富,涵蓋了善良、溫和、寬容、體貼等方面。
根據《康熙字典》,善柔的部首是口(kǒu),善柔共有9個筆畫。
《善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天下》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争,下德無疵,莊莊如也。上德二字,一曰善,一曰柔。”這段文字強調了無争無疵、善良溫柔的品質,從而産生了“善柔”一詞。
善柔的繁體字為「善柔」,在繁體字文化圈中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善柔》這個詞,古人的書寫方式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是相似的,例如「善柔」或「善亮」。
1. 她心地善柔,對每個人都那麼友善。
2. 在這個世界上,善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美德。
1. 善解人意:指善于理解他人的意願和想法。
2. 孝善:指既孝順又善良的品質。
1. 善良:指行為或品性良好,沒有惡意。
2. 溫和:指性格和藹平和,不粗暴。
1. 剛硬:指堅強而不容易被影響的性格特點。
2. 粗暴:指蠻橫無理,不顧他人感受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