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漂絮的意思、漂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漂絮的解釋

漂洗絲棉絮。一說在水中擊絮。 宋 高似孫 《緯略》卷十一:“漂絮,擊絮也。 宋景文公 詩‘藥有不龜方,擊絮管無妨’,亦以漂為擊也。”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繄桑餓夫,倒戈以衛 宣子 ;漂絮老媪,進食而哀王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漂絮是古代手工造紙的關鍵工序之一,指通過反複捶打、沖洗絲絮或麻絮,分離纖維雜質以制作紙漿的工藝。該詞源于漢代造紙術的雛形,具體指将廢棄的絲絮(如缫絲下腳料)置于水中漂洗、捶打,使纖維分散成漿,再晾曬成薄片狀“絮紙”。這一過程不僅為造紙術發明奠定技術基礎,更衍生出“漂絮”的引申義——指代艱辛瑣碎卻成效甚微的勞動。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指手工分離絲絮纖維的工藝。漢代《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漂絮”,但“漂”字釋義“浮也”暗含水中作業特征。北宋《廣韻》載“漂,水中擊絮也”,明确其工藝核心為水力沖刷與物理捶打相結合。

  2. 引申義

    因漂絮勞動強度大而産出有限,後比喻徒勞無功之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早年“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後人評其境遇“類漂絮者,力勤而功薄”。

二、曆史與技術背景

西漢時期,工匠受漂絮工藝啟發,将植物纖維(麻、樹皮)替代絲絮,通過同類工序制成真正意義上的紙。東漢蔡倫改進此法,《後漢書·蔡倫傳》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其“搗锉”步驟即由漂絮捶打演變而來。明代《天工開物》詳述“漂絮”與造紙的工藝延續性:“敝絮入水,千捶萬杵,去垢成漿,覆簾瀝之,斯為紙祖”(引自“殺青”篇)。

三、文化影響

“漂絮”衍生出“漂母”這一文化符號,指代施恩不圖報的平民女性。《史記》載韓信落難時受漂絮老婦贈飯,後封楚王“賜千金報漂母”,成為知恩圖報的經典典故。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即化用此典。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可信數據庫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漂絮”是古漢語詞彙,指古代處理絲棉的一種工藝,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漂洗絲棉絮的工藝,具體指将蠶絲搗爛後鋪在竹席上,放入水中漂洗以去除雜質。該詞出自宋代《緯略》。

二、讀音與争議

  1. 讀音:存在兩種注音版本:
    • piǎo xù(主流):如《緯略》等文獻采用;
    • piāo xù:部分辭典注音。
  2. 動作差異:部分文獻提到“漂絮”包含“在水中擊打絲絮”的步驟,可能指漂洗過程中通過擊打進一步分離纖維。

三、曆史與文化關聯

  1. 紡織工藝:屬于古代紡織業預處理蠶絲的關鍵步驟,通過水流分離雜質與纖維。
  2. 典故引用:清代周亮工《書影》提及“漂絮老媪進食哀王孫”,将“漂絮”與漂母救濟韓信的故事關聯,引申為善行。

四、現代應用

如今該詞主要用于文學、曆史研究領域,例如描述古代手工業或解讀相關典故。

别人正在浏覽...

牓子箄籃菜牛殘餘常試産量車蕃呈露觸羊導輪道喜镫台雕俎東牀之選獨孤渾胹合泛拂非度諷解賦歸幹瞪眼桂父黑種人黃香梅檻羊極厚篑籠窟儡子徕服浪罵涼浸浸論纂髦髧盟兄弟命棹謬解那個鬧嘤嘤破散敲榜邱螾铨取三冠上星期社木砦省理使譯稅糧殊刑嗣守四業棠棣天矢陰绨纨通信衛星罔貪文化參贊蝦鬣詳明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