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洋的意思、外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洋的解釋

[foreign country] 舊指外國;海外

出使外洋

詳細解釋

(1).指外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一回:“後來等到大哥從外洋回來,你看我何等巴結他。” 鄭觀應 《盛世危言·遊曆》:“由於主議之無人,欲求主議得人,非王公大臣遊歷外洋不可。” 魯迅 《彷徨·離婚》:“要不然,公婆說‘走!’就得走。莫說府裡,就是 上海 北京 ,就是外洋,都這樣。”

(2).指外海。與内海相對。 清 韓奕 《海防集要》:“ 江陰 孟河 一帶江面窄狹,險沙頗多,船難行。若不遠出外洋哨探邀擊,一遇入江,縱使堵截,勢難萬全,未免登岸入内之虞。”

(3).指外國的銀圓。《周禮政要·金布》:“近年 廣東 、 湖北 、 福建 及南北洋,始鑄銀圓而成數,總不敵外洋之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舊時語境中,含義根據使用場景有所不同:

  1. 指代外國或海外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常見于清末民初的文學作品中。例如:

    • 《文明小史》中提到“中國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 體現對當時外國勢力的描述。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大哥從外洋回來”, 則指從海外歸國。
  2. 地理意義上的外海
    與内海相對,指遠離陸地的廣闊海域。例如清代文獻提到“外洋哨探”指在遠海巡邏。不過此用法在現代較少見。

  3. 特定曆史時期的引申義
    有資料提到“外洋”曾指外國銀圓(如),可能反映清末外國貨币流入中國的現象,但此用法需謹慎參考,因相關網頁權威性較低。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漢語中,“外洋”已逐漸被“外國”“海外”“遠洋”等詞替代,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背景分析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洋:詞義及解析

外洋一詞是指海洋或者大洋,也可以表示遠離自己國家的地方。

外洋: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大”和“水”,其拼音為“wài yáng”。

單字“外”的部首是“夕”,拼音為“wài”,總共有5個筆畫;

單字“洋”的部首是“水”,拼音為“yáng”,總共有9個筆畫。

外洋:來源與繁體

“外洋”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可見于戰國時期,用法廣泛。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外洋的古字形是“外”字加“洋”字,形狀與現代相似,隻是簡化了些許部分。

在繁體字中,外洋的寫法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樣子,沒有簡化。

外洋:例句

1. 他希望能遠離喧嚣的都市,到外洋尋找心靈的甯靜。

2. 這艘船駛向外洋,希望找到寶貴的財富。

3. 他渴望探索未知的外洋,迎接新的挑戰。

外洋: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外洋航行、外洋貿易、外洋政策。

近義詞:海洋、大海。

反義詞:内陸、内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