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聽選的意思、聽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聽選的解釋

明 清 對已授職而等候選用者之稱。《明史·選舉志三》:“初授者曰聽選,陞任者曰陞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閣·儒生保輔臣》:“至十二月, 蕚 未至,聽選監生 錢潮 等又上疏請遣使趣大學士 蕚 還朝,與 璁 共輔政。”《清史稿·禮志十一》:“﹝ 世祖 崩﹞聽選官、監生、吏典、僧道,鹹素服赴 順天府 署,朝夕哭臨三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聽選”的漢語詞典釋義

“聽選”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等候吏部選拔任命官職。該詞主要用于中國古代,特别是明清時期的官制語境中,指已獲得做官資格(如通過科舉、蔭襲等途徑)但尚未被授予具體實職的人員,在吏部登記後,等待被選拔分配到具體職位的過程。其狀态介于“候選”與“實授”之間。

詳細釋義:

  1. 字義構成與基本含義:

    • 聽 (tīng): 此處意為“聽從”、“聽候”、“聽憑”。引申為被動地等待、接受上級的安排或決定。
    • 選 (xuǎn): 意為“選拔”、“挑選”、“铨選”。特指吏部對官員的考核、選拔和任命。
    • 合義: “聽選”即指(官員或具備資格者)聽候吏部的選拔和任命。它強調的是處于等待分配具體官職的狀态。
  2. 曆史背景與具體用法(明清官制):

    • 在明清兩代,通過科舉考試(如中舉人、進士)、恩蔭、捐納(捐錢買官)等途徑獲得做官資格的人,并非立即就能上任。他們需要到中央的吏部(主管文官)或兵部(主管武官)報到登記,進入“候選”或“候補”官員的序列。
    • “聽選”即指這些候選官員在吏部(或兵部)登記造冊後,按照規定次序或根據職位空缺情況,等待吏部對其進行考核、選拔并最終授予實際官職(實缺)的過程和狀态。這是一個必經的行政程式。
    • 例如:“新科進士需在吏部聽選,待有缺出方得授職。” 意指新考中的進士需要在吏部等待選拔,直到有相應的官職空缺出來才能被正式任命。
  3. 現代引申與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聽選”一詞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現在研究曆史、古典文學或描述古代官制時。
    • 其基本含義“等候選拔”在特定語境下或可被理解,但已非現代常用詞彙。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聽選”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已獲得官職資格但需等待實際任用的候選官員。例如《明史·選舉志三》提到:“初授者曰聽選,陞任者曰陞遷”,即初次被授予官職的人稱為“聽選”,升遷者則稱“升遷”。

  2. 制度背景
    明清兩代官員選拔需通過科舉、薦舉等途徑獲得資格,但實際職位常因編制限制需候補。這類候選人在正式赴任前需“聽候铨選”,故統稱“聽選”。

  3. 文獻例證

    •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記載,有監生錢潮等人因官員未到任,以“聽選監生”身份上疏請求催促官員赴任。
    • 《清史稿·禮志十一》提到,順治帝駕崩時,“聽選官”需參與喪儀。
  4. 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聽選”一詞偶爾用于教育或考試場景,例如“聽一聽,選擇正确單詞完成對話”,但此用法與曆史原義無關。

總結來看,“聽選”反映了明清官僚體系中的候補制度,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清史稿》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班聯報恩寺布同嘲難當撐倒行逆施大嚣鄧通錢簟文诋議兜捕豆苗敦勉粉餌風澤岡岵告幺耕畜過關斬将橫眼鴻靈鴻雪恝然階進機密房妗子幾悟罽帳郡倅劻救料估六見露風旅農麻事門司穆安津蜺翠憑險千倉萬箱牽曳齊赫特清涼油龜茲鬖鬖叁天兩地射獵生育率石砮事書施用稣活鎖試貪榮慕利亭民薙染脫縫午朝五行家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