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廟的意思、九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廟的解釋

指帝王的宗廟。古時帝王立廟祭祀祖先,有太祖廟及三昭廟、三穆廟,共七廟。 王莽 增為祖廟五、親廟四,共九廟。後曆朝皆沿此制。《漢書·王莽傳下》:“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晉 潘嶽 《西征賦》:“由僞 新 之九廟,誇宗 虞 而祖 黃 。” 清 顧炎武 《井中心歌》:“有 宋 遺臣 鄭思肖 ,痛哭 元 人移九廟。” 清 戴名世 《徐節婦傳》:“數百年故國,威靈震薄海外,而一旦九廟隳,子孫夷,彼公侯将相,未聞有一如節婦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廟釋義

一、基本釋義

“九廟”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九座宗廟,是最高規格的宗廟制度。據《漢語大詞典》,“九廟”特指周代以降天子設立的九座祖廟,包括太祖廟與四親廟(父、祖、曾祖、高祖)、二祧廟(遠祖),以及始祖廟,合為九數,象征皇權正統與宗法傳承【1】。

二、曆史制度演變

  1. 周代起源

    周禮規定天子立七廟,至王莽時增建“黃帝太初祖廟”和“帝虞始祖廟”,形成九廟制,确立“天子九廟”的禮制典範【2】。

  2. 明清定制

    明代嘉靖帝重建北京太廟,分設曆代帝王廟與皇室宗廟,形成“前殿後寝”九廟格局,成為後世遵循的典例(《明史·禮志五》)【3】。

三、文化象征意義

九廟作為國家祭祀核心,承載“敬天法祖”的儒家倫理。《日下舊聞考》載,明清北京太廟(九廟)位列紫禁城左前方,與社稷壇對稱,體現“左祖右社”的禮制秩序,象征政權合法性【4】。

四、文學引用實例

唐代杜甫《八哀詩》中“壯公臨事斷,顧步涕橫落。九廟焚灰燼,孤城裂輿箔”,以“九廟”指代唐室宗廟,暗喻安史之亂後皇權傾覆之痛【5】。


參考來源

【1】《漢語大詞典》(第七冊),商務印書館,第1104頁。

【2】《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明史·禮志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4】《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三,北京古籍出版社。

【5】《杜詩詳注》卷十六,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九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制度,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帝王設立的宗廟,用于祭祀曆代祖先。最初為“七廟”制,後由王莽改制為九廟,并被後世沿用。

二、曆史演變

  1. 周代七廟
    周禮規定帝王設七廟:太祖廟(始祖) + 三昭廟(父、祖父、曾祖父) + 三穆廟(子、孫、曾孫),形成“左昭右穆”的格局。

  2. 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王莽将七廟擴展為祖廟五座、親廟四座,合稱九廟,成為新制。

  3. 後世沿用
    自東漢起,九廟成為曆代帝王宗廟的定制,如晉代潘嶽《西征賦》、清代顧炎武《井中心歌》中均有提及。

三、文獻例證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如“雪九廟之恥”(表達收複宗廟、重振國威)。


注:需注意個别網頁(如)将“九廟”誤釋為“相貌丑陋”,此說法缺乏權威依據,應以宗廟制度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八關齋不瘟不火草薙禽獮稱望床貼蟷蠰隝人調判頓服雰雰馮珧分勢杭絶後旌槐國華誣會喜将攝交施鲛室燋秃界溝譏禁局蹐巨麗軍哄阚虓拉火量金買賦臉青鼻腫遼天鶴樓護唇舌賣賦蠻左魔術師末筵拈花惹草牛蛙鵬鹍平讨披顔绮疏齊骛熱腸古道熱機乳臭未幹桑穰三苗慎比神出鬼沒十家鍋竈九不同石鏡説參請探摸桃竹佻侻外側文史縣考閑牙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