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五禮之一。指祭祀之禮。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曲阜》:“ 乾隆 五十九年,予按試至 曲阜 ,適逢孟冬上丁,時 衍聖公 憲培 初薨,予以吉禮主祭。”
(2).指婚禮。亦指舉辦婚禮時所需之物。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窦玉妻》:“今夕甚佳,又有牢饌,親戚中配屬,何必廣招賓客,吉禮既具,便取今夕。”
吉禮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祭祀活動,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吉禮是五禮之首(五禮包括吉、兇、軍、賓、嘉),核心為祭祀禮儀,旨在通過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以求吉祥,故稱“吉禮”。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周禮·春官》中已有明确記載。
吉禮的祭祀對象分為三類:
吉禮儀式分三階段:
少數文獻中,吉禮亦指婚禮(如唐代《續玄怪錄》提及“吉禮”代指婚儀),但此用法非主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類型(如郊天、大雩等),可參考《周禮》或《通典·禮六六》。
《吉禮》是一個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吉”意為吉祥、幸運,“禮”意為禮儀、禮物。
《吉禮》的第一個字“吉”由口部和士部組成,共有6畫;第二個字“禮”由示部和禮部組成,共有5畫。
《吉禮》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吉祥和禮儀的重視。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祭祀、祈福和慶祝活動中的禮儀能帶來吉祥和幸運。
《吉禮》的繁體寫法為「吉禮」。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經曆了演變。根據文獻記載,古時候的《吉禮》可以寫作「佶儷」或「吉禮」。
1. 農曆新年是我們慶祝吉禮的時候,家人之間互贈紅包和禮物。
2. 在婚禮上,新人需按照吉禮的傳統要求進行祭拜和敬酒。
1. 吉祥:意為吉利、幸運的,形容事物充滿吉利和幸運的氣息。
2. 禮儀:意為行為規範、儀式等,是人們在社交場合中遵循的一套規矩。
1. 喜慶:指喜悅、歡慶的意思,通常用于形容慶祝或歡樂的場合。
2. 禮遇:指以禮相待,尊重或優待對方的行為。
1. 兇惡:指不吉利、不幸運的意思,常用于形容惡劣或不祥的情況。
2. 無禮:指言行失禮,不遵守禮儀的行為或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