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高傲的态度對待。《古尊宿語錄》卷十三:“來日将迴, 燕王 下先鋒使,聞師不起,淩晨入院,責師慠亢君侯。師聞之,乃出迎接。”
慠亢(拼音:ào kà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慠”與“亢”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傲慢剛直,形容人性格或态度上的高傲不屈。以下從字形、字義及典籍用例角度分析:
《說文解字》釋為“倨也”,即傲慢、輕視他人之意。從“心”(忄)部,強調心理狀态的高傲自滿。如《漢書·蕭望之傳》有“恃慠不遜”之語,指倚仗傲慢而不謙遜。
本義為“人頸”(《說文》),引申為“高”“剛強”。《廣雅·釋诂》注“亢,強也”,含剛直不屈之意。如《莊子·人間世》稱“亢鼻”喻性格倔強。
“慠亢”屬同義複詞結構,二字均含“高傲不屈”之義:
“(李)充遷侍中,性慠亢,不避權貴。”指李充升任侍中後,仍保持高傲剛直的性格,不趨附權貴。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然非慠亢之過,實忌才之病也。”此處以“慠亢”批判文人恃才傲物的陋習。
現代漢語中“慠亢”已罕用,其義由近義詞“倨傲”“桀骜”等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時仍需注意其特定文化内涵,即士人階層對“剛直不阿”與“過度自負”的辯證認知(參考《古漢語詞彙學導論》)。
參考資料
“慠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慠”和“亢”兩個漢字組成,主要表示态度高傲、不卑屈之意。以下是詳細解析:
慠(ào)
通“傲”,指傲慢、自高自大。古文獻中常與“傲”通用,如《古尊宿語錄》卷十三記載的“責師慠亢君侯”即用此義。
亢(kàng)
原指人頸前部(喉嚨),引申為“高”“剛強”或“極度”。例如《莊子·人間世》提到“牛之白颡者與豚之亢鼻者”,此處“亢”形容鼻孔高挺。在性格層面,“亢”可表示高傲不屈,如“亢直”(剛強正直)。
“慠亢”組合後,表示以高傲的态度對待他人,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古尊宿語錄》中描述僧人因态度傲慢被燕王使者責備,後僧人“出迎接”以示修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古尊宿語錄》等禅宗文獻。
棒冰苞納筆試殘蕩參駕怅惜禅眼剿說逞風刍言村垣大畜誕性洞辟堆積作用二次元伐謀豐孰副産品覆族該辯感服告脫給與更徙刮發貴公函轅宏敞見來建禮嫁怨妓家機伶鬼金牋進篑極網絶徼匡神老一套臉嫩離沮令公香胧光漫家沒亂死被朱紫破理牽車千伶百俐輕衊騎射雀箓确至升封肆姐私燭邃業尾聲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