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族。《三國志·魏志·劉廙傳》:“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溫京兆》:“酷吏不知禍将覆族,死且将至,猶敢肆毒於人,罪在無赦!” 宋 王谠 《唐語林·方正》:“一旦聞此覆族之言,實不敢承命!”
“覆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zú,其核心含義為“滅族”,指整個家族或團體被徹底消滅的極端刑罰或災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覆”意為傾覆、滅亡,“族”指家族或團體,合指家族或集體被完全毀滅。
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描述因政治鬥争、觸犯皇權等引發的極刑。例如《三國志·魏志·劉廙傳》提到“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即指因罪牽連全族被滅。
集體覆滅的象征:
除字面滅族外,也可引申為某團體或組織的徹底失敗。如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中“禍将覆族”即形容酷吏因暴行招緻自身覆滅。
警示與威懾作用:
古代常以此詞強調行為的嚴重後果,如宋代王谠《唐語林》中“覆族之言”暗含對政治陰謀的警告。
文獻用例:
多見于史書、政論或古典文學,如《三國志》《唐語林》等,體現古代法律與宗法制度的嚴酷性。
現代語境:
現代使用較少,偶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對古代事件的描述。
“覆族”是一個具有強烈曆史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例均與古代社會制度緊密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志》《三水小牍》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