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文字。亦指用此種文字所寫的文件、書信等。《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 玄宗 敕宣翰林學士,拆開番書,全然不識一字。” 清 金農 《遊海會寺》詩:“經殘未覩番書妙,佛古猶傳塑像工。” 清 沉大成 《學福齋雜著·西洋測時儀記》:“大儀者,大圜也;小儀者,小圜也:皆番書。”
“番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ān shū,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文字,也泛指用這些文字書寫的文件、書信等。例如《警世通言》中記載唐玄宗因不識“番書”而求助翰林學士,清代金農的詩句也提到“番書”與佛經相關。
出處與用法
有部分資料提出“番書”可引申為“無意義的書籍”(如),但這種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與《西遊記》中孫悟空閱讀典籍的典故相關,屬于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解釋。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部分網頁内容可能存在沖突,請以權威辭書為準。)
《番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外國的書籍、文獻。通常用來形容與中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著作。
《番書》的部首是“冊”,拆分後的筆畫數為3。
《番書》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藝文志》中,可見于《列女傳注》。通過曆史記載可以了解到,《番書》一詞本意是指非華夏民族的書籍。在古代,外國書籍從中原傳入中國,因其與華夏文化不同,被稱為《番書》。
《番書》的繁體字為「番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所以《番書》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準确的古代文獻記載,現代無法确定《番書》的古代寫法。
1. 他收集了許多《番書》,研究各國文化。
2. 這本《番書》引發了一場關于多元文化的讨論。
番書店、番書文化、番書翻譯、外國番書
外國書籍、異國文獻、外文著作
中國經典、華夏文化、中華傳統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