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同的意思、符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同的解釋

(1).符合;相同。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如其所列,則與風聞符同。”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案古者國有史官,具列時事,觀 汲 墳出記,皆與 魯 史符同。”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假設之辭》:“古人為賦,多假設之辭,序述往事以為點綴,不必一一符同也。”

(2).附和;贊同。《宋史·律曆志三》:“ 雍熙 元年四月,布衣 趙垂慶 上書言……案《唐書》, 天寶 九載, 崔昌 獻議,自 魏 晉 至 周 隋 ,皆不得為正統欲 唐 遠繼 漢 統,立 周 漢 子孫為王者後,備三恪之禮。是時朝議是非相半,集賢院學士 衛包 上言符同, 李林甫 遂行其事。” 明 王瓊 《雙溪雜記》:“劾 廷和 彭澤 結黨亂政,符同奏啟,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論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同,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完全相合、一緻,強調兩者或多方在形式、内容或标準上高度契合無差。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古籍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契合一緻

    指事物之間或言行與标準之間完全吻合,毫無分歧。

    古籍例證:

    《後漢書·劉虞傳》:“遠近符同,共推虞為主。”

    (意為各地意見完全一緻,共同推舉劉虞為首領)

  2. 贊同附和

    引申為對他人意見或主張的完全認同與支持。

    古籍例證:

    《宋書·蔡廓傳》:“朝野符同,谥曰簡侯。”

    (指朝廷與民間均贊同追谥其為“簡侯”)


二、詞源與結構


三、近義辨析


四、古籍典型用例

  1. 《南齊書·王晏傳》:

    “群臣符同,鹹無異議。”

    (群臣意見完全一緻,無人反對)

  2. 《朱子語類》:

    “此說與聖人言語符同。”

    (此觀點與聖人之言高度契合)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http://www.hydcd.com
  2.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3. 《後漢書》《宋書》《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朱子語類》黎靖德編,中華書局
  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

網絡擴展解釋

“符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1.符合;相同

表示事物之間具有一緻性或相互吻合。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例如:

2.附和;贊同

表示對他人的觀點或行為表示支持或隨聲附和。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奏彈王源》《史通》等古籍,或現代規範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報單鼈爪播亡不祿餐松啖柏馳馬試劍大象雕斵饤鬭锷锷仿摹改換門闾幹幹膏炬歌鼓毫毛不犯黃皮畫獄牢乎號回心獲廁嘉歲金駕絶粒聚集客伏盔箱科了了解人意蓼洲周公曆莢銮迾買憔悴馬掌鐵眄睐泌尿系統木闆書凝雨攀附髼髼绻绻诎人瞿塘灘屈原柔奸如入無人之境識面台官失水魚衰惡書滴束句説朝南話攤子痛诮穨爾閑閑小斧劈缬暈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