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ist soil] 剛翻耕過的濕土
保住墒土,按時播種
墒土是漢語中特指與土壤水分狀态相關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含有適宜水分的耕作土壤”,多用于農業和土壤學領域。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定義,墒土強調土壤中水分的保持狀态與分布特征,是衡量土地耕作條件的重要指标。
該詞由“墒”與“土”複合構成:“墒”字本義指新耕土地,《說文解字》将其訓為“新治田也”,後引申為土壤濕度概念;“土”即指地表物質。在農學應用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學名詞》将墒土細分為三個層級:黃墒土(含水量12%-15%)、黑墒土(含水量15%-18%)和褐墒土(含水量18%-20%),分别對應不同作物的種植需求。
在傳統農諺體系中,墒土與“摘墒”“搶墒”等耕作技術密切相關。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春争日,夏争墒”諺語,直觀反映了墒土含水量對農作物播種時機的影響規律。現代土壤物理學研究證實,墒土的持水能力與土壤孔隙度呈正相關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
$$ W = frac{V_w}{V_t} times 100% $$
其中$W$為墒土含水量,$V_w$是土壤中水分體積,$V_t$為土壤總體積。該公式被收錄于《土壤物理性質測定标準》(GB/T 7844-2020)。
“墒土”是一個農業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解析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墒土”指土壤濕潤、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狀态,特指剛翻耕後保持一定濕度的土壤。其中“墒”(shāng)表示土壤濕度,“土”即土地,組合後強調土壤的濕潤程度對農耕的重要性。
詳細釋義
在農業生産中,“墒土”是衡量土地是否適宜耕種的重要指标。農民常通過觀察墒情調整農事活動,例如在墒土濕度不足時灌溉,或濕度過高時排水。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農業詞典或專業文獻。
鞍馬謗累比際慘目操惡沖邁儲戶凋歇斷命耳帽兒梵衲鼓破衆人捶黑貨皇妃家傳學紀檢井公敬贈金經擠壓狂慧粱飯連門陵暴林壑趣流虬利析秋毫羅苴子美女梅須南柯蟻孽苗捧日營牽彊請囑觑絕人柳如臨深谷陝甘甯邊區沙原霜練鼠鲇司阍私重碳酸陶唐天磬駝鳥外屬委黃畏愞文津閣文字改革無撚指險灘纖玉弦樂器銜指蝦皮謝家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