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朔日,即农历初一。《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 文祖 。” 孔 传:“上日,朔日也。”《初学记》卷四引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曰上日。” 清 金农 《元日过张少府小饮花下》诗:“仙尉逢 梅福 ,同为上日吟。”一说上日指阴历每月上旬之吉日。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上日、元日,皆非谓朔日也。上日谓上旬吉日……自 张衡 《西京赋》始以元日为朔日,而 汉 以前无之。”
(2).佳日,佳节。 唐 李乂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诗:“上日登楼赏,中天御輦飞。” 宋 苏轼 《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眷东风之协应,嘉上日之同欢。” 清 曹寅 《和竹磵姪上巳韵》:“上日宜称巳,春来三月三。”
“上日”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文献及语境:
朔日(农历初一)
最早见于《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孔安国注“上日,朔日也”,即每月初一。此解释被《初学记》《玉烛宝典》等文献沿用。例如清代金农诗“同为上日吟”即指正月初一。
上旬吉日
清代王引之提出不同观点,认为“上日”指阴历每月上旬的吉日,而非特指初一。例如《经义述闻》中称“元日”在汉代以前并非朔日,而是上旬吉日。
佳日或佳节
唐代后常引申为良辰吉日或节日。如李乂诗“上日登楼赏”描述人日(正月初七)登高;苏轼词“嘉上日之同欢”则指冬至节庆。
古典文献中优先采用“朔日”或“佳日”释义,现代非正式语境下需根据地域习惯理解。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尚书》《玉烛宝典》等原始文献。
《上日》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前一天”或“昨天”。它指的是离当前时间最近的一天,但不包括当天。
《上日》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上”字的部首是“一”字旁,它是上半部分,表示向上的意思;“日”字的部首是“日”字旁,它表示太阳或时间的意思。
根据部首和笔画的信息,可以得到《上日》字的拆分为:
上:一日一刀
日:又一、田一一
《上日》是汉语词词义逐渐延伸演化的结果。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如《左传》和《公羊传》等。后来,这个词成为汉语中表示“前一天”的固定搭配。
在繁体字中,“上日”保持不变,还是写作“上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以“上日”为例:
上:上字的上半部分没有横折,而是向右封口。
日:日字的上、下两个横画长度相等,没有“一”字旁。
1. 今日天气很好,可是上日下雨了。
2. 昨天晚上我没有锻炼,所以上日起得很晚。
一些与《上日》相关的词组有:
上月(上一个月份)
上周(上一个星期)
上司(上级领导)
与《上日》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昨日(指前一天)
前日(指前一天,较为正式)
与《上日》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明日(指后一天)
明天(指未来某一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