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的莖稈。《元史·燕鐵木兒傳》:“敵列植黍稭,衣以氊衣,然火為疑兵,夜遁。”
“黍稭”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ǔ jiē,具體解釋如下:
總結來看,“黍稭”是古代農業社會中常見的植物材料,既與糧食生産相關,又具有多樣的實用功能。
《黍稭》是指古代的一種農作物,也指黍稭的谷粒。字面意思是指黍稭的莖稈、谷穗。
《黍稭》的拆分部首是米和禾。其中,“米”是食物的象形字,表示糧食、稻谷;“禾”是與農業相關的部首,表示莊稼、農作物。
《黍稭》的總筆畫數是19畫。根據字形結構以及部首的筆畫數,可以拆分為:米(6畫)+禾(5畫)+《》(top:5,bottom:3,left:3,right:3)=19畫。
《黍稭》最早收錄于《說文解字》中,是西漢時期的字典,編者是許慎。這本字典主要解釋了一些古代漢字的詞義、構造、拼音等信息,被認為是漢字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黍稭》的繁體字寫作「黍穀」,發音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黍稭》這個詞,古人主要采用篆書、隸書的方式書寫。篆書是古代的一種象形文字書寫方式,筆畫結構方正剛硬;隸書是漢字的一種演變,形狀比較規則,書寫速度較快。
1. 田間長滿了黍稭的穗。
2. 他種了一塊地,結果卻隻收獲了一些黍稭。
1. 黍稭坊(指出售黍稭、稻谷等農作物的店鋪)
2. 黍稭田(指種植黍稭的農田)
3. 黍稭所(指存放和加工黍稭的地方)
《黍稭》的近義詞包括稻米、谷子,都是泛指農作物中的糧食。
不適用于《黍稭》這個詞。因為《黍稭》是一種具體的農作物,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