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指的意思、目指的詳細解釋
目指的解釋
用眼睛示意指點。《三國志·魏志·毛玠傳》:“ 玠 起更衣, 太祖 目指曰:‘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 周昌 也。’”
詞語分解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 指的解釋 指 ǐ 手伸出的支體(腳趾亦作“腳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紋。指印。屈指可數。 量詞,一個手指的寬度:下了三指雨。 (手指或物體尖端)對着,向着:指着。指畫。指南針。指手畫腳。 點明,告
網絡擴展解釋
“目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釋
“目指”指用眼睛示意或指點,即通過眼神傳遞意圖或指示他人行動。該詞強調非語言交流中的眼神示意,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
二、出處與典故
-
曆史文獻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記載:曹操在毛玠離席時,以眼神示意并稱贊其為“國之司直”(國家正直的典範),将其比作漢代的賢臣周昌。
(注:提到的《史記·刺客列傳》可能存在混淆,其他權威資料均指向《三國志》)
-
結構分析
- 目:指眼睛,引申為“注視、示意”;
- 指:指點、指示。
組合後表示“以眼神傳達意圖”。
三、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多用于描述古代人物通過眼神交流的典故,如君臣、同僚間的默契互動。
- 現代延伸:可比喻對目标的追求(如“目指冠軍”),但此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并非原詞本義。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目指氣使、頤指氣使(均含“用神态示意”之意,但後者更顯傲慢)。
- 反義詞:直言不諱、明示(強調直接表達,與“眼神暗示”相反)。
五、注意事項
- 權威性差異:低權威網頁(如、6、9)内容與高權威來源一緻,可輔助參考,但建議優先依據《三國志》等經典文獻。
- 現代用法:若用于非曆史語境,需明确說明引申義,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指
目指(mù zh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目”和“指”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是偏旁部首,表示與眼睛有關的事物,有四畫;“指”是獨體部首,表示手指的意思,有七畫。
來源
“目指”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詩經·右風·國風·杞》中的一句詩:“維此中央,今古所同;愛我仇明,豈曰不勉。”其中,“目指”是對目标的表示,意為朝着目标前行。
繁體
在繁體字中,目指的寫法為「目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目指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1.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明确的目指,為之奮鬥。
2. 目指遠方的星星,不畏艱難困苦。
組詞
目标、指引、目視、指南針、目睹、引導等。
近義詞
目标、方向、志向、抱負、目的等。
反義詞
迷失、無目标、漫無目的、胡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