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壞冶 ”。謂制陶和冶煉。比喻培育人材。《後漢書·崔駰傳》:“參差同量,壞冶一陶。” 宋 曾鞏 《謝熙甯五年曆日表》:“臣敢不深究土風,詳求氣序,躬勸耕桑之業,輔成坯冶之仁。”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宋玘》之四:“久知坯冶成天巧,豈與人間共一陶!”
“坯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pī yě
字形:亦作“壞冶”(“壞”通“坯”,此處為異體字寫法)。
本義
指制陶與冶煉工藝,即通過高溫加工黏土或金屬的原始生産過程。例如:
比喻義
引申為培育人才,強調通過教育或實踐将不同個體塑造成有用之才,如同陶土經燒制、金屬經冶煉後成形。典型用例包括:
現代延伸理解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金屬初步冶煉形成的粗糙塊狀物”,強調事物未完善的初級階段。此釋義可能源自字面拆分,但需注意與古籍中的比喻用法區分。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古籍中的比喻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宋代詩文等原始文獻。
《坯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被冶金工人初步加工卻尚未成品的金屬材料,也可指具備一定形态和用途的,但尚未完全熟化的陶瓷作品。
《坯冶》的部首是土,也就是說這個字與土有關。它由13個筆畫構成,比較複雜。
《坯冶》作為一個漢字詞語,其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金屬冶煉工藝。在金屬冶煉過程中,金屬由加熱并融化,然後倒入模具中,形成一種起初的形狀,這種形狀就叫做坯冶。
繁體字中,《坯冶》的寫法基本保持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坯冶》的寫法略有不同。坯字由土字旁加貝字旁構成,表示以泥土為原料的制品,有初始意義。冶字由爐字下面加環字旁構成,表示通過加熱來熔化金屬。
1. 這些金屬坯冶需要經過進一步的加工才能成為完整的産品。
2. 陶瓷藝術家手上拿着一個坯冶,正在雕刻它的細節。
坯料、坯子、坯布、冶金、冶煉、冶煉廠
鑄造、鍛造、加工
成品、成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