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陶潛 《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後以“賞奇析疑”謂欣賞奇文而析其疑義。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史載之方題跋》:“﹝ 胡心耘 ﹞好收 宋 元 舊本書,手自校勘,有得即記,數年來與餘為賞奇析疑之交。”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海内賢達,不非吾説,相與激清揚濁,賞奇析疑,其事頗樂。”
“賞奇析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該成語源自晉代陶淵明的《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辭官隱居後,常與友人探讨詩文,既欣賞佳作又解析疑難,成語由此演化而來。
“賞奇析疑”指欣賞奇特的文章或事物,并分析其中的疑難問題。具體包含兩層含義:
“賞奇析疑”不僅體現了對獨特事物的欣賞力,更強調理性分析的能力,常用于描述兼具審美與思辨的智慧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賞奇析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欣賞奇特之處并解除疑慮,表達出推敲、鑽研的态度和行動。
根據《康熙字典》,《賞奇析疑》的拆分部首為貝、刀、疒,而它的總筆畫為17畫。
《賞奇析疑》這個詞的出處較為模糊,沒有确切的來源可考。該詞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着同樣的形态:“賞奇析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會與現代漢字形态略有不同。由于《賞奇析疑》的出處較為模糊,因此不存在确定的古時候寫法。
1. 他喜歡鑽研古代典籍,常常懷着賞奇析疑的心态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
2. 這位科學家以其賞奇析疑的思維方式而聞名,從未滿足于表面現象。
組詞:賞心悅目、挑剔苛求、探尋奧秘。
近義詞:探求奧秘、鑒賞異味。
反義詞:迷信、輕信、不求甚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