蔏蒌的意思、蔏蒌的詳細解釋
蔏蒌的解釋
水生白蒿。
詞語分解
- 蔏的解釋 蔏 ā 〔蔏萎〕一種水生蒿草,即“白蒿”。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蒌的解釋 蒌 (蔞) ó 〔蒌蒌〕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濱。亦稱“白蒿”。 〔蒌葉〕常綠木本植物,果實有辣味,可制醬。 (蔞)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蔏蒌(shāng lóu)是古漢語中對特定植物的稱謂,屬菊科蒿屬植物。其釋義及考據如下:
一、字義解析
- 蔏
指代蒿類植物。《爾雅·釋草》雲:“蔏,蒿也。”其形态特征為莖葉纖細,多生于水澤地帶。
- 蒌
即“蒌蒿”,又名蘆蒿。《詩經·周南·漢廣》有“言刈其蒌”之句,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注:“蒌,蒌蒿也,葉似艾,白色,可食。”
蔏蒌合稱,常見于古代文獻指代蒿屬植物,尤指莖葉可食用的種類。
二、植物學特征
蔏蒌的現代植物學對應種為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特征包括:
- 形态: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60–150厘米;葉羽狀深裂,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
- 分布:常見于河灘、沼澤等濕潤環境,中國南北多地均有分布。
- 用途:嫩莖葉為傳統野菜(如“藜蒿炒臘肉”),《救荒本草》載其“采苗葉煠熟,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 ;全草可入藥,具利膽、消炎之效。
三、文獻考據
- 《爾雅》
最早将“蔏”歸為蒿類,奠定其名物訓诂基礎 。
- 《本草綱目》
李時珍稱蒌蒿“氣味甘無毒”,主治“五髒邪氣,風寒濕痹” 。
- 《植物名實圖考》
清代吳其濬詳繪蒌蒿形态,并注:“蒌蒿生水澤中,二月發苗,莖柔葉細” 。
四、現代應用
蔏蒌(蒌蒿)至今仍是重要的藥食資源:
- 食用:長江流域廣泛種植,春季采摘嫩莖,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
- 藥用:現代藥理證實其具保肝、抗炎活性,相關研究見于《中國中藥雜志》 。
參考資料
- 《爾雅》釋草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古籍線上)
- 朱橚《救荒本草》(國圖中華古籍資源庫)
-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中醫藥數據庫)
-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哈佛大學圖書館數字化館藏)
- 張明華等,《蒌蒿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中國中藥雜志》2019年刊
網絡擴展解釋
“蔏蒌”一詞可能存在以下可能性:
- 文字訛誤:
- 可能是「商陸」(學名:Phytolacca acinosa)的誤寫,這是一種常見中藥材,根莖有毒但可入藥。
- 或為「蒌葉」(胡椒科植物)的變體寫法,其葉可食用或藥用。
- 生僻字組合:
- 「蔏」單獨指代一種古書中的草本植物,《爾雅·釋草》有“蔏藋”的記載。
- 「蒌」通常指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常見于水邊,嫩莖可食,古詩詞中多有提及(如蘇轼《惠崇春江晚景》)。
- 方言或地方名:
部分地區可能存在特定植物的方言稱呼,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建議:
由于該詞未見于常規詞典及文獻,若您有具體出處(如古籍段落、方言語境),請補充說明以便進一步分析。此外,可檢查是否有字形相近的詞彙需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哀傷薄褴碑套弊習不揆梼昧不雙出線權單疎點劃點醒跌腳祋殳對字飯磬飛淙風榭芙蓉出水工兵管界浤浤紅嘴緑鹦哥還魂丹賤末椒奠錦苞荊楛考盤狂副使耒耜墚地杪末廟宇逆徒契卡請愆人造湖日事錢三洪三袁省問時會衰闇衰殺算間泝測談柄檀印忝污鐵磁體停務體軀銅柯朣胧望廬山瀑布無生地縣馬仙醞笑柄校曆淅溜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