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課。 魯迅 《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桌上除了……習字的描紅格,對字(這是做詩的準備)的課本之外,不許有别的書。”參見“ 對課 ”。
1. 動詞
例句:對答如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例句:對鏡梳妝。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例句:門當戶對。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2. 形容詞
例句:答案正确。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例句:對聯、對偶。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3. 介詞
例句:對事不對人。
來源:《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主編,商務印書館,1980年。
4. 量詞
來源:《新華字典》(第12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對”字始見于甲骨文,由“又”(手)和“丵”(草木)組成,象征手持器物種植,引申為“匹配”“應答”。在六書中屬會意字,後演變為“對”,簡化後為“對”。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兩者相向、呼應”展開,體現了漢語中平衡與互動的哲學觀念。
參考來源:
(注:因部分經典文獻無公開電子鍊接,來源僅标注出版物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權威學術平台查詢原文。)
“對字”作為中文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對字(duì zì) 指在語言學習中,通過對比、對應關系來理解字詞含義的方法,常見于傳統語文教學中的“對課”練習。例如:
文字校對中的應用
現代語境下,“對字”可指核對文字内容,如校對字幕、文檔時檢查文字與原文是否一緻(例:“校對字幕”中的“對字”環節)。
漢字研究的特殊概念
指兩個漢字在形、音、義上存在對應或對立關系,例如“上”與“下”、“黑”與“白”等互為“對字”。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具體内容。
巴依八陣圖悲憤不售孱鈍茶農禅心澄浄車梯充廬儲寀楚瀝出治出佐詞題淡遠兜翻惡籍盈指飛客敷于散宮眉棍成掴打篕棪皇帶子澗阿揀别接風洗塵疥疠久次極星鈞弦坎坷不平考考曠平磊落轶蕩楞磕磕伶夔寠數屢驕率躁馬頰弭毛逆呵培土配主叵耐繁台籤事顋頰射電望遠鏡世谟順退貪婪無厭逃祿萬世師表蔿國瞎弄先主小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