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oke]∶話柄;被人拿來做談笑資料的言行
(2) [horsetail whisk]∶古人談論時所執的拂塵
(1).古人清談時所執的拂塵。僧人講法或執如意。 北周 庾信 《送靈法師葬》詩:“玉匣摧談柄,懸河落辯鋒。”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遊兼呈靈澈上人》詩:“高筵談柄一麾拂,講下門徒如醉醒。” 清 王士禛 《居易續談》:“ 六朝 以來,則以麈尾為談柄耳。”
(2).談話的資料。 唐 白居易 《論嚴绶狀》:“且 嚴綬 在 太原 之事,聖聰備聞;天下之人,以為談柄。” 明 孫仁孺 《東郭記·齊東野人之語》:“ 稷下 儒生,早詞鋒無兩,堪資談柄。”
“談柄”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核心釋義如下:
一、指談話的資料或話題 該詞可表示供人議論、評說的事例,例如:“此事傳為談柄”(《漢語大詞典》2008年版)。此用法常見于文獻,如宋代範公偁《過庭錄》載“一時傳為談柄”,指事件成為公衆讨論的焦點。
二、指古人清談時手持的器物 古代文人雅士在談論時習慣手持拂塵、如意等物件,此類物品被稱為“談柄”。明代高啟《仙山樓觀圖》詩提及“茶竈拂塵論舊事”,其中“拂塵”即屬談柄類器物,用于輔助表達觀點、增強談興(《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
兩類釋義均體現漢語詞彙與曆史文化、社交禮儀的關聯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使用。
“談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古代文化背景和現代用法進行解釋:
指談話的資料或笑料(現代常用義)
指可供談論或調侃的言行,常帶有“被他人抓住把柄”的意味。例如:
白居易在《論嚴绶狀》中提到:“嚴绶在太原之事,聖聰備聞,天下之人,以為談柄。”
此處指嚴绶的行為成為衆人議論的笑料。
古人清談時手持的器物(古義)
特指古代文人雅士或僧人講法時手持的拂塵、如意等工具,象征身份或用于輔助表達。
愛景凹心硯卑恭别細蹩躠柏林大學讒頰成吉思汗陵持缽楮李打非怠緩單比疊聲東洋獨沉分别門戶封刃感悅膏映冠名權國喜黃素昏渾将用鲸猾鏡匳進箋基因擴廣流贍螺印忙銀罵辱氓隸迷罔墨娥曩分逆藩骈然前溪窮韻丘傳權人弱骨色飛神略申議石脊市狙什器書信體私賞酸赭填畫王明闱箔委細相媳婦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