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木路 ”。
“木辂”是古代帝王車駕的一種,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帝王乘坐的木制車輿,僅塗漆而不覆蓋皮革,也沒有金、玉、象牙等貴重裝飾。其名稱中的“辂”(lù)即指帝王車駕,而“木”強調材質簡樸。
文獻依據
根據《周禮·春官·巾車》記載,木辂(木路)屬于“五路”之一,鄭玄注釋稱其“不鞔以革,漆之而已”,說明其工藝特點。晉代仍沿用此制,如《晉書·禮志》提到帝王親耕時“乘木辂”。
用途與象征
木辂多用于禮儀場合,如祭祀、農事等,體現古代帝王“示儉”的傳統,與玉辂、金辂等更華貴的車駕形成對比,反映禮制中等級與功能的區分。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為“極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确認細節。
《木辂》是一個表示古代車輛構造的詞彙,常用來指代古代車輛中的車轅。車轅是指連接牛馬和車輛的零件,起到控制和支撐車輛的作用。
《木辂》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相關;其中木的拆分部首是木,意為樹木。《木辂》一共有10個筆畫。
《木辂》一詞是古代文人筆下常用的詞彙,最早出現于《楚辭·九辯》中:“國令有車,有木辂焉。”這句話中的《木辂》指的是古代車輛的車轅。在古代交通運輸中,車轅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連接了牛馬和車輛,通過調節杆的長度來控制車輛的行進方向。因此,古人對于車轅的重視也體現在對《木辂》的使用上。
《木辂》的繁體字是《木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木辂》在古代常用的寫法是類似于“框”字的形狀,上部是一個框,下部是一個橫杆。
1. 古代車輛的木辂是由厚實的木材制成的。
2. 馬匹累了,車夫便調整了車轅上的木辂,讓車子減輕點負擔。
車轅、車輛、木材、調整、行進、車夫
車轅、車辂、車轄
車輪、車架、車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