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udd.) the Buddha]∶佛爺
(2) [(Qing Dynasty) the emperor's father or mother]∶清代對皇太後或太上皇的特稱
(1). 清 代對太上皇或皇太後的特稱。《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論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爺征過 高麗 ,平過 察哈爾 。”
(2).專指 慈禧太後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他别裝糊塗,仗着老佛爺腰把子硬,叫他看!” 魯迅 《花邊文學·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先隻有 譚叫天 在劇壇上稱雄,都說他技藝好,但恐怕也還夾着一點勢利,因為他是‘老佛爺’-- 慈禧太後 賞識過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老佛爺漢語 快速查詢。
“老佛爺”是漢語中對清朝皇室特定人物的敬稱,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滿族文化淵源
該詞源于滿族祖先女真族首領的稱號“滿柱”(滿語“Manju”),意為“佛爺”或“吉祥”。清朝建立後,将“滿柱”漢譯為“佛爺”,成為皇帝的特稱。
清代皇室敬稱
在清朝,“老佛爺”主要用于尊稱太上皇或皇太後,例如乾隆退位後被尊為“太上皇老佛爺”。這一稱謂體現了滿漢文化融合的特點。
政治權力的象征
清末,“老佛爺”逐漸成為慈禧太後的專稱。她通過垂簾聽政實際掌控朝政近半個世紀,此稱謂既突顯其尊貴地位,也暗含對其長期掌權的隱晦認可。
曆史事件關聯
據《孽海花》等文獻記載,慈禧與光緒帝因權力矛盾被稱為“老佛爺和萬歲爺打吵子”,側面印證這一稱號在當時政治語境中的普遍性。
文學作品引用
如《兒女英雄傳》提到“太汗老佛爺征高麗”,《紅樓夢》也使用“老佛爺”代指佛或權貴,說明其已融入民間語言體系。
雙重語義特征
既保留“佛爺”的宗教色彩(佛的俗稱),又發展出政治尊稱功能,形成一詞多義的獨特現象。
以上解析綜合了曆史文獻、文化溯源及文學例證,如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或更詳細史料,可參考《清史稿》《兒女英雄傳》等文獻。
《老佛爺》一詞常用于中國方言中,特指有權力有地位的人。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擺出一副傲慢自大的樣子,态度高傲。這個詞彙有一定的貶義含義,用來批評那些自視甚高、不顧他人感受的人。
《老佛爺》的拆分部首是“老”,拆分後可得部首“⺹”。該字共有11個筆畫。
《老佛爺》一詞最早出現在民間的方言中,具體來源尚無确切的資料。然而,這個詞彙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具有傲慢态度的人。
《老佛爺》的繁體字沒有固定的寫法,有多種可能的組合。常見的繁體字寫法包括「老佛依」和「老佛野」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對于《老佛爺》這個詞,古時并沒有完整的記錄。因此,無法确定《老佛爺》在古代是如何書寫的。
1. 他擺出一副老佛爺的樣子,完全不理會我們的意見。
2. 這個小官小官卻擺出一副老佛爺的架子。
3. 不要總是裝作老佛爺,你得學會尊重他人。
組詞:滿身老佛爺樣、擺譜、裝腔作勢
近義詞:自大、傲慢、盛氣淩人
反義詞:謙遜、低調、和藹可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