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功行的意思、功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功行的解釋

(1).功績和德行。《後漢書·楊震傳》:“今 瓌 無佗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時之間,既位侍中,又至封侯。” 唐 韓愈 《科鬥書後記》:“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鹹歸 韓氏 。” 宋 歐陽修 《<江鄰幾文集>序》:“餘竊不自揆,少習為銘章,因得論次當世賢士大夫功行。”

(2).僧道等修行的功夫。 唐 呂岩 《五言》之十五:“二十四神清,三千功行成。”《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 司花女 道:‘ 秋先 ,汝功行圓滿,吾已申奏上帝,有旨封汝為護花使者,專管人間百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三·陶松雲》:“吾弟子三十餘人,皆在下界,汝其一也。今命汝以度人為功行,汝其慎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功行"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闡釋其詳細意思:


一、核心釋義

  1. 功勞與德行

    指個人的功績和道德品行,強調外在成就與内在修養的結合。

    例: 《後漢書》有“考其功行,足以昭顯”之載,體現對個人綜合品評的标準。

    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修行與實踐

    在宗教語境中(尤其道教與佛教),指通過持續修行積累功德的行為。

    例: 道教典籍《雲笈七籤》雲:“累功行者,可登仙箓。”

    來源: 《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編,華夏出版社)


二、詞源與演變


三、現代用法


四、文化延伸


“功行”融合了世俗社會的成就評價與宗教修持的實踐要求,是漢語中體現“知行合一”思想的典型複合詞。其語義從先秦的功業德行,到宋元的宗教修行,始終貫穿對個體實踐與道德的統一觀照。

網絡擴展解釋

“功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功績與德行

指通過實際行動取得的成就或積累的善德。
解釋:


二、僧道的修行功夫

特指宗教修行者(如僧侶、道士)的修煉成果。
解釋:


使用場景:

  1. 評價曆史人物時,如“銘述先人功行”。
  2. 宗教語境下,描述修行者的境界。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五言》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勸北海備說避親纏擾超殊儲岑大田作物得時地動說荻葓放脫風前月下分攤高屋供給怪谲行貨子黃團家生孩兒京峙金烏急刹車聚麀開行快論寬洪大度領有陸讋水慄緑鬓明晳墨水筆恧步鰟鮍披心前胸氣宇取慮逡巡酒禳禬壤芥認過神躬順船送元二使安西王維蒐讨逃亡塌飒天恩調元制鐵缧聽瑩頑笑聞過則喜卧遊污佞鮮彩相離效駕析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