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公的意思、上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公的解释

(1). 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 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

(2). 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 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

(3). 晋 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晋书·职官志》:“ 晋 初,以 景帝 讳故,又採《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4).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唐 李华 《寄赵七侍御》诗:“属词慕 孔 门,入仕希上公。” 明 何景明 《玉冈黔国地种竹》诗:“上公勋不忘,君子名詎朽。”

(5).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上公”指社神。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诗:“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上公礼罢元侯迴。” 王伯大 音释:“上公即社神也。”

(6).即太白星。《说文·女部》“媊”字下引《甘氏星经》曰:“太白号上公。妻曰 女媊 ,凥南斗食厉,天下祭之曰 明星 。”《史记·天官书》:“太白,大臣也,其号上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上公”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称谓,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周代官制中的最高爵位 《汉语大词典》指出,“上公”为周代“三公”的尊称,特指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职,位列九等爵位之首。《周礼·春官》记载“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其仪制规格高于普通公爵,象征辅佐天子的最高权臣(《周礼注疏》卷十八)。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强调:“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而“上公”专指与王室关系密切的特等公爵。

二、天文星象与礼制象征 《晋书·天文志》载有“上公星”的天文记录,属于古代星官体系中代表三公的星宿。唐代《通典·礼典》记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其中“上公”享有“设九宾”的朝觐礼仪,其礼器规格、冕服纹饰均有特殊规定(《通典》卷七十四)。

三、公爵的泛称与演变 《辞源》释“上公”为公爵的别称,自秦汉以降逐渐演变为荣誉性封号。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考证,王莽改制时曾加“宰衡”称号于“上公”之上,形成“位在诸侯王上”的特殊爵位体系。唐宋时期,“上公”多用于追封已故功臣,如《宋史·职官志》载有“赠上公者给一品礼”的恤典制度(《宋史》卷一百七十)。

网络扩展解释

“上公”一词的含义因朝代和语境不同而有所演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一、官职制度中的“上公”

  1. 周朝
    周制中,“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原为八命,若出封诸侯,则加一命至九命,称为“上公”。其仪制(如宫室、车旗等)均以“九”为等级标准。

  2. 汉朝
    汉代仅以太傅为“上公”,地位高于其他官职,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但无常设实权,多作为荣誉职位。

  3. 晋朝
    晋代将太宰、太傅、太保三者均列为“上公”,地位尊崇,多用于封赏重臣。


二、其他含义与引申

  1. 高官显爵的尊称
    广义上可泛指公爵或位高权重者,如唐代李华诗句“入仕希上公”中的用法。

  2. 五行之官与社神
    据《左传》记载,古代五行官(木、火、金、水、土)被封为“上公”,其中“土正”即后土,被奉为社神。

  3. 天文星象
    部分文献中将太白星(金星)称为“上公”,可能与古代星象崇拜有关。


三、历史演变


“上公”最初是周代对三公加封的尊称,后随朝代更替,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发生变化,衍生出高官尊称、社神、星象等含义。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襃命馞馝财赍参画长眠趁愿殂丧斗筲之才风筱俯念隔行如隔山革流归土寡居官俸官钱观音衲鬼幻含垢弃瑕互譌呼尔秽菜火钩减彻鉴湖侠进道若蜷净空金莲寳相襟袂金蜼彝开白嵁巗客舫客席傀儡场老泪纵横脸模子泠支麦粒肿蛮莫麪花漠溟南道南庭牛骥凭空臆造匹郑谦亨切峻青盼情凄意切申诫时辰牌夙构通变通封妥人诬谗无追下列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