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都的意思、上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都的解釋

(1).古代對京都的通稱。《文選·班固<西都賦>》:“寔用西遷,作我上都。” 張銑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漢 京都 長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貴人,戚裡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對陪都(下都)而言,稱首都為上都。(1) 北齊 以 晉陽 為 下都 ,故稱 邺 (今 河北 臨漳 西南)為 上都 。《太平禦覽》卷一五五引《晉書》:“ 北齊 高洋 以 鄴 為 上都 , 晉陽 為 下都 。”(2) 唐肅宗 寶應 元年建東、南、西、北四陪都,因稱首都 長安 為 上都 。《新唐書·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寶 元年曰 西京 …… 肅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灤河 北岸建 開平府 , 世祖 中統 五年(1264)加號 上都 ,歲常巡幸,終 元 一代與 大都 并稱兩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倫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國都诏》:“ 中統 五年八月日欽奉聖旨中書省奏: 開平府 闕庭所在,加號 上都 ,外 燕京 修營宮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乞亦正名事。準奏。”

(4).指天宮。《後漢書·張衡傳》:“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賢 注:“上都,謂天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上都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1. 古代都城别稱

    指代古代王朝的首都或重要城市。唐代文獻中常以"上都"代指長安(今西安),如白居易《送張山人歸嵩陽》中"東都漸彌漫,上都無邸第",《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此用法為"國都的通稱"。元代以前,"上都"亦作為陪都或政治副中心的稱謂,如遼代以臨潢府為上京,金代遷都後保留原都城"上京"稱號。

  2. 元代都城遺址

    特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上都(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據《元史·地理志》記載,此地為元朝"兩都巡幸制"的夏季都城,與大都(北京)共同構成政治中心。2012年該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其蒙語名"開平"在《蒙古秘史》中亦有記載。

  3. 現代行政區劃名稱

    當代作為基層行政區域使用,例如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下轄的"上都鄉"(2000年《理塘縣志》載其名源于藏語"山垭口")。此類用法需結合地方志或民政部行政區劃公告确認具體指代。

網絡擴展解釋

“上都”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京都的通稱

作為對首都的泛稱,最早見于漢代文獻。例如:

二、與陪都對應的首都稱謂

  1. 北齊時期
    以邺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為上都,晉陽為下都,形成雙都體系。

  2. 唐朝時期
    肅宗寶應元年(762年)設立四座陪都(東都洛陽、南都江陵、西都鳳翔、北都太原),原首都長安因此改稱上都。

三、元代都城

  1. 曆史地位
    元世祖忽必烈于1264年将開平府(今内蒙古多倫縣西北上都河北岸)加號為上都,成為與大都(今北京)并稱的兩大政治中心。

  2. 地理特征
    位于金蓮川草原,水草豐美,是遊牧民族活動的重要區域。金世宗時期得名“金蓮川”,元代成為帝王避暑理政之地。

  3. 功能作用
    作為元朝夏季行宮,皇帝每年在此處理政務,形成“兩都巡幸制”。其遺址現為世界文化遺産。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完整内容可參考《新唐書·地理志》《元典章·诏令》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襃薦彼岸摽顯庳側碧谿不齊澄檢杵土處逸東床之選東索犯手勢感革高情遠韻貫率錢紅絲硯懷質抱真回輪會推渾身上下江東劍樹刀山解政激話覺悟軍國主義抗古墾除連軸轉笠冠簑袂胧光砻習廬山魯直蔓衍陌上歌摩托艇蒲墩兒鉛淚鵲弓人公裡肉用牛叡知桑根蛇神版生鏽奢欲失地壽年霜鱗書堂泰昊讨詳鹈峯同力塗廪翫世五徧行霞裾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