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other shore]∶另一邊,對岸
大西洋彼岸
(2) [realm]∶比喻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種境界
到達理想的彼岸
(3) [Faramita]∶佛教。認為脫離塵世煩惱、取得正果之處
(1).佛教語。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為“此岸”;超脫生死,即涅槃的境界為“彼岸”。《大智度論》十二:“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然爻繫所筌,窮於此域;則稱謂所絶,形乎彼岸矣。” 李善 注引《大智度論》曰:“涅槃為彼岸也。” 唐 皎然 《早春書懷寄李少府仲宣》詩:“脫身投彼岸,弔影念生涯。”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上:“一切衆生,同登彼岸。”
(2).指水那邊的陸地。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明早一帆,未午便登彼岸。”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五章:“我不知道住在 北朝鮮 深山茅屋裡的莊稼漢,怎麼會‘威脅’到大洋彼岸 美國 人的生存。” 柯岩 《奇異的書簡·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封厚厚的挂號信……是從那遙遠的海的彼岸寄來的。”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且讓我們稍稍窺視一下彼岸彼土,那裡似有美麗多姿的白鶴在飛翔舞蹈。” 林子 《給親愛的孩子·寶寶睡了》詩:“闖過急流險灘,駛向那光輝的彼岸。”
“彼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指水域(江、河、湖、海)的對岸或另一側陸地。例如:“大洋的彼岸是美國”。這種用法常見于書面語,強調地理位置的相對性。
佛教将“此岸”比喻為充滿生死的世俗世界,而“彼岸”則代表超脫生死、達到涅槃的境界。例如:“在死者臨終時,師父帶領大家宣念佛號,讓死者早登彼岸”。這一含義體現了佛教對解脫的追求。
泛指人們向往的理想境界或目标,常用于表達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例如:“學海無涯,隻有勤奮的人才能到達彼岸”。類似用法還出現在“幸福的彼岸”“理想的彼岸”等表達中。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以上解釋覆蓋了“彼岸”的核心含義及典型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