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堂。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就經黌舍,略見書當;習武兵欄,偏知劍術。”《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達生 辭了母親,又到書堂中去了。”
(2).書房。 唐 趙嘏 《送權先輩歸觐信安》詩:“小齋松島上,重葉覆書堂。” 宋 陸遊 《戲詠閑適》:“暮秋風雨暗江津,不下書堂已過旬。”
“書堂”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及使用背景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梳理如下:
學堂(古代教育場所)
指古代進行教學的地方,相當于現代的學校。例如宋代興化地區官學興盛,私人辦學成風,形成“三家四書堂”的景象。北周庾信在《周大将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中也提到“就經黌舍,略見書堂”,印證其作為教育場所的功能。
書房(私人讀書空間)
指個人讀書、寫作的場所。唐代趙嘏在《送權先輩歸觐信安》中描述“小齋松島上,重葉覆書堂”,宋代陸遊亦有詩句“暮秋風雨暗江津,不下書堂已過旬”,均體現書房的文化意涵。
現代語境中,“書堂”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較少作為日常用語,但在特定文化景點(如書堂山)或學術讨論中仍具生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書堂是指供人閱讀、學習、讨論書籍的場所。在古代,書堂通常是供學子們誦讀經典、讨論文史的地方,也是知識傳承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書堂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土”,其中“言”是表示與語言、文學相關的部首,“土”則表示與土地、建築有關的部首。
書堂的總筆畫數為9畫。
《書堂》一詞最早見于《康熙字典》中,其釋義為:“濃密書物的地方”,後逐漸演變為指代供人閱讀學習的場所。
在繁體中,“書堂”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以“書堂”兩個字來表示。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在《說文解字》中,書堂的寫法為“書堂”。這種寫法在古代書法中更為常見。
他們在書堂中傾聽着老師的講解,認真學習。
1. 書房:讀書的地方。
2. 書籍:著作、文獻。
3. 書架:存放書籍的架子。
4. 書館:藏書、圖書館。
5. 讀書會:相互讨論和學習書籍的團體。
近義詞:學堂、書屋、閱覽室。
反義詞:菜市場、工地、田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