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 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 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 ,故称 邺 (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 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 , 晋阳 为 下都 。”(2) 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 。《新唐书·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 , 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 ,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 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 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 ,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4).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上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作为对首都的泛称,最早见于汉代文献。例如:
北齐时期
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晋阳为下都,形成双都体系。
唐朝时期
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设立四座陪都(东都洛阳、南都江陵、西都凤翔、北都太原),原首都长安因此改称上都。
历史地位
元世祖忽必烈于1264年将开平府(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上都河北岸)加号为上都,成为与大都(今北京)并称的两大政治中心。
地理特征
位于金莲川草原,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金世宗时期得名“金莲川”,元代成为帝王避暑理政之地。
功能作用
作为元朝夏季行宫,皇帝每年在此处理政务,形成“两都巡幸制”。其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完整内容可参考《新唐书·地理志》《元典章·诏令》等史料。
《上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指“上级政府所在地”或“都城”。它常常用来表示一个国家、地区或省份的首府。
《上都》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口”,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上都》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国家或地区的中央政权通常设有一个特定的首都,称为“上都”。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代表首府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上都」。
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关于《上都》一词,古时候的写法为「上督」,意思是“上级官员”或“监督上级”。
1. 北京是中国的上都。
2. 这个国家的上都位于海边。
1. 上级
2. 下都
3. 上城
4. 都市
5. 中都
1. 首都
2. 中心城市
3. 都邑
下都
乡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