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 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 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 ,故称 邺 (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 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 , 晋阳 为 下都 。”(2) 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 。《新唐书·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 , 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 ,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 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 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 ,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4).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上都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古代都城别称
指代古代王朝的首都或重要城市。唐代文献中常以"上都"代指长安(今西安),如白居易《送张山人归嵩阳》中"东都渐弥漫,上都无邸第",《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此用法为"国都的通称"。元代以前,"上都"亦作为陪都或政治副中心的称谓,如辽代以临潢府为上京,金代迁都后保留原都城"上京"称号。
元代都城遗址
特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此地为元朝"两都巡幸制"的夏季都城,与大都(北京)共同构成政治中心。2012年该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蒙语名"开平"在《蒙古秘史》中亦有记载。
现代行政区划名称
当代作为基层行政区域使用,例如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下辖的"上都乡"(2000年《理塘县志》载其名源于藏语"山垭口")。此类用法需结合地方志或民政部行政区划公告确认具体指代。
“上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作为对首都的泛称,最早见于汉代文献。例如:
北齐时期
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晋阳为下都,形成双都体系。
唐朝时期
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设立四座陪都(东都洛阳、南都江陵、西都凤翔、北都太原),原首都长安因此改称上都。
历史地位
元世祖忽必烈于1264年将开平府(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上都河北岸)加号为上都,成为与大都(今北京)并称的两大政治中心。
地理特征
位于金莲川草原,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金世宗时期得名“金莲川”,元代成为帝王避暑理政之地。
功能作用
作为元朝夏季行宫,皇帝每年在此处理政务,形成“两都巡幸制”。其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完整内容可参考《新唐书·地理志》《元典章·诏令》等史料。
暗数罢政不动产不矜不伐蚕食鲸吞産难澄漪趁心吃瘪垂头拓翼除中躭饶倒杖策德行法见封表光相盥洗室黄星黄钟瓦缶夹峙鯨呿金箭钧裁开基立业揆测枯坐牢盆了乌船良民吏獠女列拜俚歌灵鼓领水留徐剑论籑牛山悲暖答世磐磨鹏举鹏蜩品头评足前途齐民要术散步三茅君擅事事际耸壑昂霄贪啬陶韦它山之石铜堤头欵外举外幸温郁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