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練蛇的别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黃颔蛇》:“黃喉蛇俗名赤楝蛇,一名桑根蛇。頷,喉下也。以色名赤楝,桑根象形。”
桑根蛇是赤鍊蛇的别稱,屬于遊蛇科鍊蛇屬動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學名與别稱
學名為赤鍊蛇(Lycodon rufozonatus),又名火赤鍊、紅斑蛇。其名稱“桑根蛇”源于古代對其形态的象形描述,如《本草綱目》記載“桑根象形”。
形态特征
體長可達1.2米,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較高,頭頂鱗片大且長。體背黑色,鱗片邊緣紅色,形成網狀斑紋;頭部後側有“丫”形紋,腹部白色或帶灰黑色斑點。
生活習性
栖息于田野、村莊及水源附近,以蛙類、蜥蜴、魚類為食。雖性情兇暴,但無毒。
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鱗部》中提及:“黃喉蛇俗名赤楝蛇,一名桑根蛇”,說明其名稱和形态特征在古代已有明确記錄。
注意事項
盡管桑根蛇無毒,但若遇到野生個體,建議保持距離,避免驚擾。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生态或分類信息,可參考權威動物學資料。
《桑根蛇》是一個成語,形容人行動迅速、敏捷。通常用來比喻某人處理事情的速度和敏銳。
《桑根蛇》的字按拆分部首來看,字首是木(mù),字身是蟲(chóng),字腿是土(tǔ),字尾是虍(hū)。
《桑根蛇》一共有16個筆畫。
《桑根蛇》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在古代,有一種蛇非常敏捷,行動迅速,被稱為"桑根蛇"。由于這種蛇的迅捷和敏銳,人們用"桑根蛇"來比喻行動迅速、反應敏捷的人。
《桑根蛇》的繁體字為「桑根蛇」,字體形狀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方式和書寫形式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如果用古代的書寫方式表示《桑根蛇》,将會是類似于「桒根蛇」的樣子。
1. 他的反應速度像桑根蛇一樣,來去無蹤。
2. 這位選手的速度快得像桑根蛇一樣,獲得了比賽的冠軍。
桑根蛇有以下組詞:
1. 桑蛇:指桑根蛇;也指行動敏捷如蛇的人。
2. 蛇行:比喻行動緩慢、遲疑。
3. 始終如一:比喻一直保持不變。
近義詞包括:
1. 如蛇鼠(rúshě):形容行動敏捷。
2. 如履薄冰(lǚbóbīng):形容行動小心謹慎。
反義詞包括:
1. 行動遲緩:行動不敏捷、慢吞吞。
2. 怠惰:不願意行動、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