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宮門。《漢書·霍光傳》:“皇太後乃車駕幸 未央 承明殿 ,詔諸禁門毋内 昌邑 羣臣。” 晉 潘嶽 《西征賦》:“ 終童 山東 之英妙, 賈生 洛陽 之才子,飛翠緌,拖鳴玉,以出入禁門者衆矣。” 唐 沉徽 《古興》詩之二:“ 戚裡 笙歌發,禁門冠蓋趨。”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以為此等朝辭禁門,情态即異;暮宿州縣,威福便行。”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賜朝馬》:“國朝定制,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
(2).指宮廷。 南朝 梁 沉約 《封李居壬等诏》:“盡力禁門,誠著夷險。”《舊唐書·劉子玄傳》:“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門,幽居九重,欲人不見。”
“禁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宮門/宮廷
指古代皇宮或重要場所的門戶,常帶有嚴格的出入限制。例如《漢書·霍光傳》提到“诏諸禁門毋内昌邑羣臣”,即禁止昌邑王的臣子進入宮門。唐代詩人張祜在《贈内人》中寫道“禁門宮樹月痕過”,也以“禁門”代指宮廷。
引申為封閉性場所或制度
部分文獻将其比喻為不容外人參與的封閉領域,如南朝梁代诏書稱“盡力禁門,誠著夷險”,暗指效忠宮廷的艱險。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文學比喻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擴展為“封閉的組織或團體”,例如形容某些機構對外界保密或限制參與。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更多是引申義。
“禁門”本義為宮門或宮廷,強調禁地與權威性;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封閉性場所,但需結合具體上下文。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漢書》《西征賦》等文獻原文。
禁門是一個漢字詞組,它多指關閉的大門或被封鎖的入口。禁門也可以泛指某個地方或領域的限制或禁止。
禁字的拆分部首是示字旁,而門字的拆分部首是門。禁門共有10個筆畫。
禁門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秦風·宋魯》篇,其意指關閉的大門。在古代,禁門多用于宮廷或重要場所,用以限制人員進出。隨着時間的推移,禁門的含義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的封鎖或限制。
禁門的繁體字為「禁門」。
在古代,禁門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禁門字寫作「⿰闩門」,其中的「⿰」代表示字旁與門字組合,表示門被關閉。
1. 夏天的時候,禁門關閉,保持房間涼爽。
2. 那座古城已被封鎖,成為了一座禁門。
禁門的相關詞彙有:打開禁門、關閉禁門、禁門限制、禁門措施等。
禁門的近義詞有:封鎖、限制、禁锢、關閉等。
禁門的反義詞有:開放、開門、解除限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