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憝的意思、大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憝的解釋

極為人所怨惡。《書·康诰》:“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孔 傳:“大惡之人猶為人所大惡。”後用以稱極奸惡的人,首惡之人。 晉 潘嶽 《西征賦》:“愠 韓 馬 之大憝,阻關谷以稱亂。” 唐 劉禹錫 《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 天寳 末,大憝起於 幽都 。”《明史·刑法志一》:“巨惡大憝,案如山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憝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書面詞彙,指代罪大惡極之人或群體。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基本釋義

    大憝(拼音:dà duì)由“大”與“憝”組合而成。“憝”本義為憎恨,《說文解字》釋為“怨也”,後引申為惡人。因此,“大憝”指極端邪惡、為害深重的首惡之徒,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暴君、叛賊的批判。例如《尚書·康诰》中的“元惡大憝”,即指首要的罪魁禍首。

  2.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據《古代漢語詞典》考證,“憝”在周代已用于描述民憤極大的惡行,後與“大”連用強化程度,成為固定搭配。唐宋時期,“大憝”多用于檄文或史書,如韓愈《平淮西碑》中“大憝就殲”,凸顯其莊重色彩。

  3. 用法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大憝”屬罕用詞彙,多出現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以刻畫曆史人物的負面形象。例如描述秦桧時,可稱其為“殘害忠良之大憝”。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日常口語中通常以“元兇”“巨惡”等替代。

  4.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元兇”“首惡”“巨奸”等;反義詞則有“聖賢”“仁者”“忠良”等。需結合語境選擇,避免濫用。

“大憝”是漢語中承載道德批判功能的古典詞彙,其使用需依托具體語境,多見于文史領域。釋義來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大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文獻中解析:

  1. 單字釋義:

    • “憝”(音duì):本義為“怨恨、憎惡”,《說文解字》釋為“怨也”。後引申指“惡人”,如《尚書·康诰》中“元惡大憝”指首惡之人。
  2. 合成詞“大憝”:

    • 字面可解為“極大的憎惡”或“極惡之人”,多用于指代罪大惡極的元兇。例如:
      • 《尚書》:“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此處“大憝”強調罪行之深重。
      • 古代政論中常以此詞形容禍國殃民的奸臣或暴君。
  3. 現代使用:

    • 該詞已罕見于日常用語,僅存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您遇到此詞的出處(如古籍原文),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地分析其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柏子禅邊勞補偏救弊齒少翠柏翠的翠樓典硯動向堕落改稿感官趕明兒鲠固灌夫罵坐橫轼鲎媚患急驩躍回轼灰湯醬紫集部籍館擠眼,擠眼兒拒斧科籍空同口引款陳礦床鐐铫緑珠樓民公謬計黏度縴手輕狷侵虐人役弱湍三組搔把省易碩膚說智宿秉歲稔年豐調弦替懈歪詩晚紅猥發問拟五侯鲭五塗享會小蘇打下若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