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憝的意思、大憝的詳細解釋
大憝的解釋
極為人所怨惡。《書·康诰》:“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孔 傳:“大惡之人猶為人所大惡。”後用以稱極奸惡的人,首惡之人。 晉 潘嶽 《西征賦》:“愠 韓 馬 之大憝,阻關谷以稱亂。” 唐 劉禹錫 《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 天寳 末,大憝起於 幽都 。”《明史·刑法志一》:“巨惡大憝,案如山積。”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憝的解釋 憝 ì 怨恨,憎惡。 壞,惡:元兇大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大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文獻中解析:
-
單字釋義:
- “憝”(音duì):本義為“怨恨、憎惡”,《說文解字》釋為“怨也”。後引申指“惡人”,如《尚書·康诰》中“元惡大憝”指首惡之人。
-
合成詞“大憝”:
- 字面可解為“極大的憎惡”或“極惡之人”,多用于指代罪大惡極的元兇。例如:
- 《尚書》:“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此處“大憝”強調罪行之深重。
- 古代政論中常以此詞形容禍國殃民的奸臣或暴君。
-
現代使用:
- 該詞已罕見于日常用語,僅存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您遇到此詞的出處(如古籍原文),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地分析其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憝(dà duì)一詞的意思:
大憝是指巨大的仇恨或憤怒之情。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大(dà),右邊部首是憝(duì)。大的意思是“巨大的”,憝的意思是“仇恨”或“憤怒”。在簡體字中,它的筆畫數是10畫。
大憝一詞的來源相對較晚,是後來人們根據含義創造出來的一個詞彙。它在古代的漢字中并不存在。
繁體字中的大憝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不同的寫法或含義。
在古時候,沒有“大憝”這個詞彙,因此也就沒有相應的古代漢字寫法。
以下是“大憝”這個詞的一個例句:我對他的背叛感到大憝。
大憝沒有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詞彙,形容巨大的仇恨或憤怒之情,沒有其他相關的詞彙可以與其搭配使用。
希望以上的回答符合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