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齡 《齋心》詩:“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關于“濛胧”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濛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語,通常表示模糊不清的狀态,多用于描述視覺或自然景象的模糊感,如霧氣、水光等。例如唐代王昌齡詩句“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濛胧”中,即用“濛胧”形容溪水的朦胧感。
詞義相似性
“濛胧”與“朦胧”(méng lóng)含義相近,均指模糊、不清晰的狀态。但“濛胧”更側重水汽或光線造成的模糊感,如細雨、薄霧中的景象;而“朦胧”適用範圍更廣,既可指物體的模糊(如“月色朦胧”),也可形容抽象的情感或思想不清晰。
字形與使用頻率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蒙眬”“模糊”)或反義詞(如“清晰”“透徹”),可參考文學類工具書或權威詞典。
濛胧(méng lóng)一詞形容景物模糊、霧氣彌漫的樣子。它常用來描繪迷蒙的景象,比如霧天時的山水、霞光透過雲霧的景色等。
濛(méng)的部首是水(氵),它由10個筆畫組成。胧(lóng)的部首是月(⺆),它由8個筆畫組成。
濛胧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中,原為“蒙茸”二字的合音,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濛胧。在繁體字中,“濛胧”保持了和簡體字一樣的寫法。
在古代,濛胧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隋唐時期,濛字的寫法為“濛濛”,胧字的寫法為“胧胧”。不過,這些寫法逐漸被簡化為現代的寫法。
1. 山上的雲霧濛胧,宛如仙境一般。
2. 黃昏時分,海面上彌漫着一層濛胧的霧氣。
濛雨、濛煙、濛煙雨、濛濛如織、濛濛細雨
薄霧、朦胧、迷茫
晴朗、清晰、明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