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藤的意思、剡溪藤的詳細解釋
剡溪藤的解釋
指用剡藤所造的紙。 清 趙翼 《瓯北詩話·詩人佳句》引 明 僧詩:“寄将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畫幾層。” 清 金人瑞 《題邵僧彌畫》詩:“我有剡溪藤一幅,無人重寫妙蓮花。”
詞語分解
- 剡的解釋 剡 ǎ 尖,銳利:“曾枝剡棘”。 削,刮:剡木為楫。 剡 à 〔剡溪〕水名,在中國浙江省。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溪藤的解釋 指 剡溪 紙。 浙江 剡溪 所産的藤制紙最為有名。 宋 蘇轼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 蘇轍 注:“溪藤, 剡溪 紙也。” 宋 陳與義 《次何文缜題顔持約畫水墨
專業解析
"剡溪藤"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語,特指古代以剡溪(今浙江嵊州一帶)地區所産的優質古藤為原料制成的紙張,即著名的"剡藤紙"或"剡紙"。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詞源與字義
- 剡溪:指發源于今浙江省嵊州市剡山,流經嵊州、新昌,最終彙入曹娥江的河流。此地山清水秀,自古盛産優質藤本植物。
- 藤:指可用于造紙的藤類植物的莖皮纖維。
- 剡溪藤:字面指剡溪地區出産的藤,引申為該藤所造的紙,成為名紙的代稱。
二、 曆史與工藝
剡藤紙的制作曆史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其工藝精湛:
- 選料考究:選用剡溪沿岸特有的野生古藤(如青藤、葛藤等)莖皮纖維為原料,纖維長而堅韌。
- 工藝獨特:經過浸泡、蒸煮、漂洗、捶搗、抄造、幹燥等多道工序,紙質細膩、均勻。
- 品質卓越:成品紙具有質地綿韌、瑩潤如玉、光潔透亮、墨韻清晰、不蛀不腐等特點,深受文人墨客推崇。
三、 文化地位與象征
剡藤紙在古代文房用品中享有極高聲譽:
- 文房至寶:被譽為唐代"紙中第一",與"龍尾硯"、"李廷珪墨"、"諸葛筆"并稱。唐代皮日休有詩贊曰:"宣毫利若風,剡紙光與月"。
- 書畫佳品:因其優良的受墨性和表現力,是書法、繪畫的理想載體,為曆代書畫家所珍視。
- 文化象征:成為優質紙張和文化傳承的象征,常出現在詩詞歌賦中,寄托文人情思。宋代詩人蘇轼曾言:"詩老囊空怯,剡藤價重輕",可見其珍貴。
- 貢品身份:曾長期作為貢品進獻朝廷,如唐代官府公文、宋代"澄心堂紙"的仿制皆用剡紙。
四、 衰落與影響
宋元以後,因過度采伐導緻藤源枯竭,加之竹紙、皮紙等工藝的興起,剡藤紙逐漸衰落,工藝幾近失傳。但其作為中國古代造紙史上輝煌的一頁,代表了傳統手工造紙的高峰,其文化價值和曆史意義深遠,至今仍被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
- 對剡藤紙的曆史、工藝及文化價值的研究可參考相關中國古代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及文房四寶研究的權威著作與論文,如潘吉星《中國造紙史》、王菊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等。
- 關于剡溪地理及剡藤紙的記載可見于古代地理志書(如《元和郡縣志》、《剡錄》)及文人筆記、詩詞集(如《全唐詩》、《蘇轼詩集》)。
- 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地方文獻部藏有相關古籍及地方志資料可供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剡溪藤”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用剡溪地區(今浙江嵊州)特産的藤木所造的紙,又稱“剡藤紙”。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該詞由“剡溪”(地名)和“藤”(植物)組成,字面指剡溪一帶的藤木。因當地古時盛産優質藤紙,故以“剡溪藤”代指這類紙張,常用于書畫或詩文創作。
-
曆史背景
剡藤紙在唐代已聞名,以質地細膩、耐磨著稱,被列為貢品。宋代《新唐書》記載“越州剡藤紙,光潔如玉”,可見其工藝之精。
-
文學引用
清代趙翼詩句“寄将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畫幾層”,以及金人瑞“我有剡溪藤一幅,無人重寫妙蓮花”,均以“剡溪藤”指代書畫用紙,凸顯其文化意蘊。
-
現代釋義
如今該詞多用于形容傳統手工紙或借指文人雅士的書畫創作,帶有古典意象。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剡溪藤”為成語并關聯南朝故事,但權威文獻(如漢典)及古籍引證均未支持此說法,建議以紙張釋義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鞍車龅齒悲音庇托補天濟世辰河戲弛獄蟲書鳥篆錯楚道俗燈夕電氣化杜多鳳诏浮上水趕明個弓車供應艦苟言豪族合擊荒急黃症夾車降書翦水花見象積精胫胫進退維亟金仙就然軍麾劇職阃閨理育牛鼻繩農會缥被平法破謎兒愆佚切齒拊心青肥瓊林錦繡仙奇澀犬科铨文任聖童人頭羅刹司笾執豆童羁完勝違天微旨文樂穩住架吳蜀香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