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 胡秋原 、 蘇汶 等人,自稱是居于國6*民6*黨反動文人和左翼革命文學陣營之間的所謂“第三種人”。他們的核心思想是“文藝自由”論,并用以反對左翼文學所提倡的文藝為革命政治服務的主張。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這一世界中人,會輕蔑,憎惡,壓迫,恐怖,殺戮别一世界中人,然而他不知道,因此他也寫不出,于是他自稱‘第三種人’,他‘為藝術而藝術’,他即使寫了出來,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而已。” 瞿秋白 《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在這天羅地網的階級社會裡,你逃不到什麼地方去,也就做不成什麼‘第三種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第三種人漢語 快速查詢。
“第三種人”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起源與主張
該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以胡秋原、蘇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自稱“第三種人”,主張文藝應脫離政治束縛,強調創作自由。他們試圖在國民黨右翼文人與左翼革命文學陣營之間保持中立,反對左翼文學“為革命政治服務”的立場。
争議與批判
這一群體被左翼作家(如魯迅)批評為實質上維護資産階級文藝觀,其“中立”立場在當時階級鬥争激烈的背景下難以實現。
内涵演變
中國地質學家翁文灏曾提出“第三種人”指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這類人既不同于紙上談兵的學者,也不同于缺乏理論指導的實幹者,而是能“做工還能研究”的工程師。
現實意義
這一概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旨在推動中國近代科技與工業發展,代表人物包括淩鴻勳等工程專家。
在部分哲學讨論中,“第三種人”也被用來形容超越感性或理性層面、具有覺悟境界的個體,但此用法傳播範圍較窄,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提示:若需深入曆史背景或人物案例,可參考(漢典)、(人民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