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發配罪犯,途中逐站遞解,稱為配遞。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硬拷》:“天呵,繫頸的是定昏店,赤繩羈鳳;領解的是 藍橋驛 ,配遞乘龍。”
“配遞”是一個古代法律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配遞指古代将罪犯發配至指定地點時,在押送途中由沿途驿站或官府逐站交接遞解的過程。這種制度通過分段押送,确保犯人被安全送達目的地。
該詞可見于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硬拷》中:“領解的是藍橋驿,配遞乘龍。”。此處通過文學化表達,側面反映了當時發配制度的運作方式。
如今“配遞”一詞已不常用,但類似制度在部分國家的司法體系中仍有體現(如分段押送囚犯)。其曆史意義多現于古典文學或法制史研究中。
“配遞”是古代刑罰執行的重要環節,兼具法律與交通制度的特點,反映了傳統社會對罪犯管理的系統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牡丹亭》相關章節或法制史文獻。
《配遞》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指将東西、信件、貨物等適當地分發給相應的人或地點,實現傳遞和分配。
《配遞》由部首“辛”和“殳”組成,其中“辛”被視為上部,而“殳”被視為下部。它的總筆畫數量是13。
《配遞》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原形是“辛”,代表一種辛苦、勞累的工作。後來加上下部的“殳”,表示在辛苦工作中需要使用武力,即遞送物品的工作。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詞語“配遞”。
《配遞》的繁體字為「配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配遞》的古代字形為「配遞」。這種寫法在傳統文化中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
1. 快遞員每天都要配遞大量的包裹。
2. 小明負責将公司文件配遞給各個部門。
3. 郵政系統确保信件能夠準時配遞到收件人手中。
配送、遞送、投遞、配貨、派送、運送。
投遞、交付、發送、傳送。
接收、收取、領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