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鸬鷀瘟的意思、鸬鷀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鸬鷀瘟的解釋

中醫病名。即百日咳。小兒易患,咳嗽不止,連作數十聲,如物哽咽,欲吐難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鸬鷀瘟(lú cí wēn)是中醫古籍中對流行性腮腺炎的舊稱,因患者腮部腫脹如鸬鷀(一種水鳥)的喉囊而得名。以下是該術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病症特征

    指以腮部腫脹、發熱為主要症狀的急性傳染性疾病,與現代醫學的流行性腮腺炎對應。其特點是雙側或單側腮腺紅腫疼痛,伴有發熱、頭痛,多見于兒童。

  2. 命名來源

    “鸬鷀”因其喉部有囊袋,古人将腮腺腫脹的形态類比于此鳥特征;“瘟”則表明其傳染性。


二、中醫病理與記載

  1.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系外感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氣血郁滞于腮部所緻。明代《溫疫論》将其歸為“時疫”,強調其流行性。

  2. 古籍文獻

    • 《醫宗金鑒》載:“鸬鷀瘟生兩腮腫,外感風溫内熱壅。”
    • 《瘍醫大全》描述其症狀為“腮颌漫腫,惡寒發熱”。

三、現代醫學對應與演變

  1. 疾病關聯

    現代醫學證實該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屬呼吸道傳染病,可并發腦膜炎、睾丸炎等。

  2. 術語變遷

    隨着西醫傳入,“鸬鷀瘟”逐漸被“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取代,但中醫典籍仍保留古稱。


四、文化延伸

《本草綱目》提及鸬鷀“其涎可療噎膈”,而古人以動物特征命名疾病,反映傳統醫學的取類比象思維。


參考資料

  1. 李經緯 等.《中醫大辭典》(第二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ISBN: 9787117062823
  2. 吳又可.《溫疫論》. 明崇祯十五年刻本
  3. 吳謙 等.《醫宗金鑒》. 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
  4. 顧世澄.《瘍醫大全》. 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5. 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8. ISBN: 9787117005370

網絡擴展解釋

鸬鹚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中醫術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

一、醫學病症解釋

  1. 瘟疫類疾病
    指以頭面部腫脹、發熱惡寒為主要症狀的傳染性疾病,又稱“大頭瘟”“蝦蟆瘟”。

    • 症狀:兩腮腫脹、憎寒、惡熱、咽喉腫痛,多因疫疠之氣侵襲上焦所緻。
    • 曆史記載:《醫學正傳》《證治彙補》等古籍均提到此病與氣候異常、疫氣流行相關。
  2. 百日咳
    部分文獻(如漢典)将其解釋為小兒易患的“百日咳”,表現為持續性痙攣性咳嗽,如物哽咽。

二、成語比喻義

在非醫學語境中,鸬鹚瘟可比喻人多擁擠、場面混亂,源自鸬鹚群聚的習性。

三、補充說明

不同文獻對鸬鹚瘟的定義存在差異,可能因曆史時期或醫家觀點不同所緻。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症的辨證治療,可參考《赤水玄珠》《證治彙補》等中醫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冊保皇會兵力裁封冊祝纏緜朝離赤鳳重新串飲殂殁存續電老虎點視地波定拟督脈放嬌凡胎濁體蜚虡楓橋敢不剛瘅共婚狗鼠鶴迹後任候司假候繳駁佳人薄命解夢箕倨緝甯闶門塊子領攝陵邑胪呼沒些巴鼻門限明教木牐趴趴凳丕猷黔南僑置啓發式塞塵三表示儆士民失贓率先輸貢梯橙兔目托公報私枉費心思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