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觀察民風。《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2).檢閱民力。《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君為是舉而往觀之,非故業也,何以訓民?”
(3).顯示于民。《韓非子·難三》:“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 陳奇猷 集釋引 顧廣圻 曰:“觀,示也。”
“觀民”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觀察民情,體察民意
指統治者或在上位者深入民間,考察百姓的生活狀況、疾苦與意願。這一含義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視民本、以民為鏡的理念。
典出:《尚書·商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雖未直言“觀民”,但“觀政”即包含觀察施政效果于民之意。更直接的表述可見《周易·觀卦·彖傳》:“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民也者,觀其所感而天下服矣。” 意指聖人觀察民衆的感應(反應)來推行教化。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觀民”為“觀察民情”。
向民衆展示,示範于民
指在上位者通過自身的德行、禮儀或政策,向百姓展示,起到教化、引導或威懾的作用。此義項強調統治者的表率作用。
典出:《禮記·缁衣》:“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莅之,則民有孫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 鄭玄注引孔子言:“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雖未用“觀民”一詞,但深刻闡述了君民關系中“觀”(示範)的重要性。直接用例可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産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子産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蔑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子大叔問政于子産。子産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 其中“視民如子”即包含以仁愛之行展示于民(觀民)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觀民”亦包含“顯示于民”之意。
按:“觀民”一詞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觀”的雙向互動性——既是自上而下的體察(觀察民情),也是自上而下的垂範(示範于民)。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周易·觀卦》所蘊含的哲學觀念,對後世儒家“民本”、“德治”、“教化”思想産生了深遠影響。
“觀民”一詞在古典文獻中的含義較為豐富,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綜合多個文獻來源整理如下:
觀察民風
源自《周易·觀卦》的“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指古代君王巡視各地以了解民間風俗,并據此制定教化措施。這一含義強調通過實地考察民情來調整治理策略。
檢閱民力
出自《國語·魯語上》:“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于社”,指通過特定儀式(如祭祀活動)檢驗民衆的生産或軍事能力。例如齊國曾通過社祭活動觀察民力,以評估國家實力。
顯示于民
見于《韓非子·難三》:“舉善以觀民”,其中“觀”通“示”,意為向民衆展示德行或善政,以達到教化目的。陳奇猷注解“觀,示也”進一步明确了這一引申義。
該詞的核心均圍繞“民”展開,既包含統治者對民情的體察,也涉及國家與民衆互動的策略。其用法多見于先秦典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哀冊寶璧傳質出材電影院東家子堕懶翻個兒發意關情馮驩彈铗鳳皇子封鐍墳頭廣筵鼓舌緩聲歌監刻楗椎交通島寄放及利錦邊牙矜貴齎送軍率夔峽麗蘂六朝金粉鑪頭忙身民則木位鬧镬铎納降拟議暖耳排患解紛盼識偏特清毅七校憩止企足矯首屈躄然煴生花之筆省戒沈溺射入石壇始終若一順風耳俗界肅啓土囊杌樗霞旦顯麗銷聲匿影